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具有67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恪守“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秉承“根植水利行业办学、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懂技术、精技能、善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是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单位、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学校荣获“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院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网络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省节水型高校”“山东省绿色学校”“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硬件设施齐全先进

学校位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魅力海滨城市--山东日照,总占地面积159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5.4万平方米。学校与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181个,建有节水灌溉生产性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实训基地等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德技双馨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970余人。学校坚持“外引内培”并重,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全国水利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等50余人。

专业建设优势突出

学校立足“水利特色、工科优势”专业定位,精准对接战略性资源保障水利基础产业、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日照市临港产业,开设水利、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资源环境与安全、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9个专业大类47个高职专科专业和8个“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学校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全国水利优质专业3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山东省特色专业8个。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在线精品课程19门、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9部、山东省规划教材13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

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学校作为黄河下游流域内、京津冀苏鲁沪区域内唯一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围绕服务流域共同治理、区域协调发展,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材施教,特色发展,迄今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了13.6万高技能人才,成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职教“支撑点”、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高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乡村振兴水利先行的“动力源”。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构建了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国际教育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与北控水务集团、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年来累计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奖项45项。积极响应山东省“齐鲁工匠”建设工程,大力培育技术技能精英,已培育认定“齐鲁工匠后备人才”300余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骨干。

学校坚持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共建南方测绘学院、北控水务产业学院等12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港口集团、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构建了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纽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以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将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并在实训、实习中加强企业所需的能力模块学习。学校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学校主动融入“一体两翼”新格局,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牵头成立智慧水利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日照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参与组建各行业共同体80个。“两体”被山东省教育厅遴选为第二批省级两体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立足水利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对口支援、社区服务,打造了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开展全方位合作,精准开展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形成共同协作、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着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日照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近五年,承担黄河河口地区水生态修复技术等科研项目258项,完成引黄灌区智慧化节水等工程96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2项,获齐鲁水利科学技术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励16项,开展生产性技术服务985次,产生经济效益7.2亿元。给山东省523座水库装上“数字大脑”做法入选2024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国际交流广泛深入

学校与俄罗斯、德国、韩国、乌干达、老挝等7个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项。学校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俄罗斯国立建筑大学、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派出的留学生实现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全覆盖,培养了1300余名通晓国际标准的国际化人才。与俄罗斯教育部合作建立了覆盖华东、华北地区唯一一家俄罗斯国家对外俄语水平考试(培训)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中国—中亚国家战略合作的双语人才。

学校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与多所国家高校、海外中方企业签订校企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积极推进海外“班·墨学院”建设。与中农国际钾盐开发有限公司、老挝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老挝-班·墨学院(中农钾肥),选派骨干教师赴老挝进行中方企业员工培训。与乌干达布斯提玛大学、创造太阳能源(乌干达)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乌干达-班·墨学院(创造太阳),创建海外学院“水资源工程技术”专业。牵头制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职业教学标准,选派骨干教师赴德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访学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探索国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派出学生赴韩国南部大学交换学习,招收来自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按照“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模式,搭建“专业+汉语+文化+就业创业”四元共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精技能、懂汉语、通文化、会创业、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留学生,打造了“留学水院”品牌。

校园文化特色鲜明

学校将水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深度挖掘其中“上善、包容、坚韧”的精神内涵,并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水的哲学思想与职业教育理念深度交融,形成了以水为脉、以文化人的独特校园文化底色。

学校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持续完善“场馆楼廊亭墙”六大水文化育人工程,重点打造了“水轴”、水经苑、水文化体验馆、水利安全生产教育基地VR体验馆等室内外场馆,并建成山东省水情教育基地、山东省节水教育实践基地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水文化育人氛围,让校园成为一部具有丰厚水文化思想底蕴的鲜活“景观”教材。

学校坚持培育精神文化,厚植育人基础。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师生头脑,通过举办生态摄影展、环保创意大赛等生态文明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以艺术与创意的形式激发师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热爱,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同时,将“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潜移默化于“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追求中,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培育出具有强烈生态文明意识与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学校坚持规范行为文化,打造育人品牌。坚持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水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水文化+”育人品牌,为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为国家和地方的水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