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时代内涵,赓续红色基因与科技报国情怀,水利工程系“星火水韵”志愿宣讲团自今年7月起,跨越山东滨州、济南、陕西汉中、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多地,走进大中小学、社区、村委会及企业,开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践行水利青年担当”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圆满结束。团队以“学精神、思内涵、践使命、悟成长”为主线,通过实地研学、基层宣讲、科技赋能等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用青春书写精神传承新篇章。
学:溯源铸魂,筑牢精神传承根基
宣讲团以“筑牢理论根基,夯实实践底气”为出发点,开启“两弹一星”精神研学之旅。成员先后走进日照革命历史纪念馆、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日照市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安丘市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文献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实物展陈前驻足沉思,在红色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内核。


为深化理论认知,团队同步开展集中培训。指导老师系统梳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脉络与时代价值,通过“线上云研学+线下研讨会”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成员研读学习材料,并围绕“水利人如何践行‘两弹一星’精神”专题讨论,推动科技报国精神与水利专业特色深度融合。凭借扎实培训,团队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组织保障。

思:精准聚力,打磨精神传播良方
“精神传承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这是宣讲团筹备阶段的共识。为让“两弹一星”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员兵分多路开展走访调研:深入社区村落与居民拉家常,了解其对“两弹一星”历史的认知;走进学校与师生座谈,收集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形式;走访水利企业一线,探寻科技报国精神与行业实践的结合点。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定期召开“头脑风暴会”,邀请指导老师复盘优化,精心设计宣讲方案。从PPT图文排版、互动游戏规则,到语言风格通俗化调整、案例适配选取,成员们反复打磨细节,只为让“两弹一星”精神“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践:多维发力,铺就精神传播路径
宣讲团以“多线并行、精准滴灌”思路,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讲网络,累计开展主题活动10余场次,覆盖受众超2000人次,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青少年培育方面,成员们走进滨州后亭幼儿园,设计“星星的约定”绘画课与音乐互动,讲述“两弹一星”先辈故事时,带领孩子们齐唱改编版《小星星》,以轻快旋律让“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的精神种子扎根童心;在日照非遗体验基地,为青少年讲述科研工作者坚守攻关的故事,阐释“坚持与守护”的精神内涵。随后共同体验非遗香云肩制作,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坚持”与“守护”的意义;在汉中市洋县小江初级中学开设“大国重器在我心”主题课堂,讲述科研团队协同攻关的故事后,组织主题手抄报制作,引导同学们用画笔描绘“两弹一星”,结合作品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内涵。


在企业宣讲方面,团队走进黑龙江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尼尔基水利枢纽,以“大国重器的精神密码”为主题,对比讲述“两弹一星”科研人员戈壁攻关与建设者突破施工瓶颈的故事,凸显“大力协同、艰苦奋斗”精神。成员还运用BIM技术对枢纽关键结构三维建模,让“智绘建造”成为连接“两弹一星”精神与现代水利工程的纽带,凸显精神传承在当代基建领域的实践价值。在山东三塑集团有限公司,团队围绕“科技报国与实业兴邦”展开分享,现场展示“华龙一号”模型,讲述其攻克核电“卡脖子”技术的历程,对比企业材料研发突破,阐释“勇于登攀”精神在实体经济中的现实意义,引发企业员工的强烈共鸣。


在基层传播方面,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开设“露天故事会”,以“一张老照片、一个功勋故事、一段精神解读”,让群众在闲聊中了解“两弹一星”历史。暑期旅游高峰,团队还前往日照市东夷小镇,面向游客宣讲“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同时发出文明旅游倡议。宣讲后,成员前往海边清淤,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悟:薪火相传,沉淀精神践行的收获
一路宣讲,一路成长。宣讲团成员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从“历史记忆”转变为“行动指南”。他们将所见所感转化为主题海报与手抄报,用艺术诠释“热爱祖国”的赤诚与“勇于登攀”的执着;集体重读《钱学森传》,在“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中深切体会“无私奉献”的重量。
未来,“星火水韵”志愿宣讲团将继续带着这份感悟,走进更多学校、社区、企业,让“两弹一星”精神与水利报国情怀交织共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奋斗精神生生不息。(审核:程兴奇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