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经济管理系山水创研客“普韵乡音”社会实践团于暑假期间深入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入选教育部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古丝绸之路”南大道横贯县境,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县,也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践团紧扣当地需求,将推普工作与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基层治理及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桥梁,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五个认同”。

精准调研,夯实推普基础。实践伊始,团队精准定位服务人群,开展前期调研。他们先后与当地团委、文化馆、社区及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深入座谈,并走进广场、集市、社区,针对青少年儿童、旅游从业者、特色产业从业者、基层干部及留守群体发放大量问卷。通过座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团队全面掌握了张家川县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普通话普及现状、应用难点及提升需求,为后续精准开展推普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浸润童心,提升语言素养。实践团高度重视青少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当地团委组织的暑期 “红领巾”爱心托管班,团队创新开设“推普小课堂”,将甲骨文知识、经典古诗词诵读、水文化科普小实验、主题绘画及形体拳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极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课堂不仅纠正了方音,更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自信和规范性。此外,团队还积极推广“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线上资源,为当地孩子打开通往广阔语言文化世界的数字之窗。

助力产业,激活乡村经济。张家川餐饮服务业实力强劲,创业人员已在全国各地开设1.89万家餐饮店,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值120亿元,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超60%。在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人才培训基地”,团队为培训人员定制“推普+餐饮服务”课程,内容涵盖顾客沟通技巧、品牌故事讲述及服务规范用语,助力提升其服务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张家川美食街,团队利用“推普+美食直播”推广当地美食,以语言打通流量,用美食撬动共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据悉,该美食街通过聚集特色小吃摊位形成规模化经营,有效吸引游客和食客,带动餐饮、旅游等行业经济增长。

服务文旅,彰显地方风华。近年来,张家川全力打响“丝路大关山,书香张家川”文化旅游品牌。实践团重走“古丝绸之路”的关陇古道,在马鹿镇、秦家塬、关山草原景区,针对导游、骑乘服务人员及商户开展“推普+旅游服务”培训,重点解决导览词表达、服务用语规范及应急沟通技巧等问题,提升旅游服务软实力。

在日接待游客5000人次的陇道水畔颐乐园,实践团针对性设计“推普+安全服务”方案,对130名救生员和设备操作员开展急救术语普通话培训,提升关键指令传达效率。

融合非遗,传承文化薪火。国家级非遗“张家川花儿”以独特的陇东南腔韵自成流派。为探索普通话与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路径,实践团开展“推普+非遗传承”活动,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也固。这位56岁的农民歌手现场展示了即兴创作能力,展现“花儿”活态传承的核心生命力。针对“方言壁垒制约传播”的困境,团队与马也固共探“双语传承”新路径。

溯源文脉,筑牢精神根基。团队还参观了张家川县博物馆、车舆馆及天水市博物馆、天水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场馆,深入了解当地厚重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车舆文化和革命精神,将推普工作与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为讲好张家川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过程中,团队积极落实“加强推普数字资源宣传”计划,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活动花絮、学员成长故事、张家川风光及推普主题内容,有效提升了活动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
此次活动,水院学子将精心计划转化为扎实行动,践行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他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不仅提升了当地重点人群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张家川县特色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升级、文化传承创新搭建了更通畅的语言桥梁,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青春智慧。 (审核:王健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