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 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第二类 读书征文 三等奖作品

作者: 时间:2020-06-26 点击数:

择一事,终一生,何其幸矣

——读《编舟记》有感

资源与环境系刘长

说起辞典,你会想到什么?

《新华字典》、《古汉语辞典》、《牛津大辞典》……任何人随口都能说出几本学生时代的辞典名字。“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片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词典的扁舟渡海,搜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类关联,期望渡上那浩淼大海人们的词典。”这是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在其小说《编舟记》中对辞典的描述。小说中马缔、荒木、松本等人用十五年编纂辞典《大渡海》,编出一艘坚实的辞典之船,载着古往今来想传递心意的灵魂,航向丰饶的文字大海。

小说从前任辞典编辑部主任荒木公平讲起。荒木从小立志成为研究国语或语言学的学者。他满怀抱负加入玄武书房,把二十余年的时光献给了辞典。因妻子身体不适,荒木不得已要提前退休。退休前他找来了最适合做接班人的马缔光也。马缔此前在销售部门工作,但他并不懂得人情世故,笨拙而又认真,被同事看做怪人。他在来辞典编辑部前完全没想过要去编辑词典。在马缔的带领下,十五年后《大渡海》终于问世。就是这样一个编纂辞典的故事,作者三浦紫苑以人物为主线,把故事架构在辞典编辑部里,把生活、词汇和感情都融在小说里。

这部小数中我最欣赏,或者说“最羡慕”的就是马缔光也,他是一个“幸运”的人。荒木通过与马缔简单的交谈就发觉马缔及其善于释义词汇,从而确定马缔就是自己最合适的接班人。马缔虽对文字敏感,但和荒木不同,他并没有从小就明确自己对辞典有着狂热的感情。如果没有荒木这位“伯乐”,马缔也许到生命尽头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完成辞典的编纂工作。马缔还“幸运”的遇到关爱他的同事。马缔能被荒木发现归功于辞典编辑部西岗的推荐。但西岗在马缔到来后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前辈们对马缔的友好关爱以及马缔才华的显露,让西岗感到焦躁不安甚至于嫉妒。但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善妒使坏的性格,反而通过西岗的挣扎让西岗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西岗嫉妒又由衷地佩服马缔的才华。在与马缔合作编纂《大渡海》的过程中,西冈逐渐被马缔的执著感染了,他开始认真的工作,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编纂《大渡海》竭尽所能。马缔还“幸运”地结识了爱人林香具矢。他对房东太太竹婆的孙女林香具矢一见钟情。但当他得知林香具矢曾为了厨师事业与未婚夫分手,一度想放弃追求。竹婆的助攻加上西岗的激将,木讷的马缔鼓足勇气写了一封词藻堆砌但让人不知所云的情书。虽然收信人没看懂,但并没有妨碍两颗真心走在一起。

不善人际交往的马缔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能遇到这些人有多么幸运。那么当竹婆对马蹄说“年纪轻轻就找到了毕生的事业,接下来只要一个劲儿向前走就好”时,马缔应该能意识到他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成为《大渡海》的“编舟人”。但《大渡海》不是靠幸运就能完成的。编纂辞典的过程繁琐,枯燥,对采集到的每个词语核对释义,对词语执笔者的稿件反复修改,排版成册后要一遍一遍校对,对印刷纸张的要求也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工作细致入微,需要全身心投入。但无论是对文字敏感的马缔、从小就立志编辞典的荒木还是处事圆滑的西冈正志和临时工佐佐木熏,以及词语采集卡不离手的学者松本朋佑等人,每个人都在朝着《大渡海》成功出版这个梦想勇往直前。

十五年他们一直努力着,盼望着。即使中途《大渡海》险些被出版社放弃,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着。三校出现重大事故,马缔带领同事和兼职的工读生们在编辑部留宿了近一个月终于完成检查,为的是“让《大渡海》必须成为没有任何漏洞的船”。最终《大渡海》成功出版,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大家十五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庆功宴上,荒木对马缔说“明天要开始进行《大渡海》的修订作业”。“编舟人”的工作不会因辞典的出版而结束;乘着希望之舟在文字大海上的航行,也永远不会结束。

对马缔的才华也许我们只能敬仰,但马缔用十五年编纂《大渡海》,荒木三十多年投身辞典编辑,松本更是到了生命尽头仍记挂着《大渡海》的出版,他们为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择一事,终一生,选择一份工作,便用心去对待这份工作。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用尽毕生去奋斗,也是一件幸运的事。


时代的摹写人性的关注

——读莫言《蛙》有感

信息工程系 胡帆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那个时代姑姑的严厉执法不进人情似乎让那个时代感觉暗无人性,但现今时代钱权的驱使,看似很多事更近人情世故,但只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弱者去缺少更多的关怀,陈眉的经历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从打工被毁容工厂不给补偿,到父亲车祸再到为人代孕骨肉分离,现代执法者对权利的亵渎一一展现,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姑姑看似不近人情,但年轻的她身上有更多人性的光辉,而现今人看似很有人情味,其实都是虚伪的表演。

小说看似描述姑姑的一生,从令人喜爱的送子观音到灭绝人伦的女魔头,再到暮年自我无法救赎的老人,但无论如何大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历史,单层面的看姑姑是一个忠诚的执法者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对党中央提出个各项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正是有无数像姑姑这样的执行者,才使得计划生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心理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她甚至纵容我妻子小狮子找人代孕,其实也是暗指社会发展,不是时代改变人,人自身也在发生变化,正如落马的很多官员,曾经也满怀抱负,忠于执法面对无数的压力与诱惑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但年纪的增大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顾虑胆怯起来,妄想混世以了此生随波逐流,最终成了反面教材。

从客观的角度讲计划生育是用法治来约束人的繁衍生息,是不人道的更无人权可讲,正如书中所述村子里的人都以人的器官命名,其实是指孩子是母亲的骨肉,强制剥夺婴儿的生命,其实是让人骨肉分离痛不欲生,但历史更注重结果,人们只会感叹万里长城与金字塔的雄伟壮观,却忽略了压在下面的累累白骨,计划生育是残忍的,但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作者全书在表达上,在前半部分描写姑姑年轻时的故事更详尽,思路更明确阐述也很深刻,让读者很容易阅读,而从描写现代开始出现了魔幻的手法,更多离奇事件,事件混混乱乱头绪不清晰让人感觉很混乱,似乎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在阐述自我的病情,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 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信息工程系李欣洁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承载的不仅是习近平的个人经历,而是一段群体性历史记忆,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代青年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回望新中国曾经在曲折中砥砺奋进的艰辛道路并深切体会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中不断奋斗并取得今日辉煌的伟大精神。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首先了解当时习近平当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即国家为迫切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同时毛泽东也指出知识青年有必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上山下乡成为光荣的政治任务,习近平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插队。另外,习近平当知青也受家庭影响,他的父亲习仲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受政治迫害,习近平一家人受到牵连,整个家庭在当时四分五裂,最后还有个人原因,远离当时的北京对习近平是一种精神解脱,正是以上的三方面原因促使习近平从此开始了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

苦难中奋斗成长。正如书中访谈人白光兴所说,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习近平书记当年属于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从首都北京到土窑洞,生活环境天壤之别,习近平刚来时腿上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当很多知青被艰苦的劳动生活吓走时,习近平却抢着干苦活累活脏活险活,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的经历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正如习总书记自己所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的确,当人经历了最糟糕的时刻,后来的人生就是浴火重生,再多的困难当身披铠甲,内心坚若磐石,就能从容面对;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脚踏实地为人民。7年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也感受到了他们为生存、为过上好日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因为亲眼见证过亲身体验过,习总书记时刻不忘父老乡亲,时刻想着为人民办事,为“以人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深厚根基。在陕北期间,习近平作了很多惠民的实事,陕北的良田不足,广种薄收,就打淤地坝,把水分保持住;看到农村妇女辛苦,就搞缝纫社用工分支付报酬,既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又解决村里人日常的需求;喝水不方便水质不好就打口深水井,同时解决村里人喝水和菜地灌溉的问题。他积极融入群众当中,不到几年时间就可以用当地方言跟大家交流,对年纪大的很尊敬,对小孩很爱护,即使表现不积极的也会有话好好说,既有能力为人民办实事,又接地气很亲切,村里有矛盾,他总是可以让大家心服口服的化解,对思想不端正的年轻后生坚决纠正错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人,让他们安心干活生产。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习近平,靠自己的能力真正的为人民解决问题,获得了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时隔多年,当习近平几次回到他挂念的梁家河,乡亲们热情招待他,习总书记也嘱咐了很多,件件事关基层群众的生活,就像是书中王宪平先生在访谈中谈到的,40多年过去,习近平从一个无依无靠的普通知青,成为了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梁家河从一个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地方,但是本质上,习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梁家河人也还是成群结队送他去上大学的那些淳朴老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都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这段经历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那就是从心底里热爱人民,为他今后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我们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做一个终身成长者

信息工程系刘丽丽

想象你是一个年轻人,刚刚经历了如下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老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假如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请暂停一会儿,诚实的作答。

有一类人,或许你和我都属于这类人,会因此觉得:“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类人,他们会这样想:“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我要更加努力,和我的老师交流交流,下一次停车的时候要小心一些,或者去理论一下我没有违章,还要去弄清楚我的朋友到底怎么了。”

这两类人有什么区别?

也许有人觉得,前者内心敏感,而后者则大大咧咧,这似乎只是性格问题。

但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的体现。

前者代表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的标尺,因此一旦遭遇不顺,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后者反映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不愿意给自己贴标签,或者轻易失去信心,即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了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刚刚这个例子,来自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本书的脉络很简单,作者通过比较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引导读者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以更好的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一、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作者看来,思维模式可以分成两种,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坚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证明自己的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们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当遇到挑战时,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避免挑战,因为他们不敢承受挑战失败的后果,但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迎接挑战,对他们来说,挑战意味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当遇到阻碍时,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自我保护或轻易放弃,但成长型思维模式会面对挫折坚持不懈;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努力不会有结果,或者会带来更坏的结果,因此他们避免努力,他们把努力看成聪明的对立面,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熟能生巧,他们愿意通过努力,激发潜能;

固定型思维模式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他们要么被负面评价打倒,要么自欺欺人,但成长型思维模式选择从评价中学习,他们不断的追问自己如何才能进步;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他人的成功对自己造成了威胁,因为这会让自己看上去没那么聪明,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新知识,获得灵感。

长此以往,固定型思维模式使人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无法取得自己本来有潜力取得的成功;成长型思维模式却能够帮助人不断进步,让人惊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作用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兼具三重身份。我们既是生活的修行者,又是传道授业者,同时还为人父母。无论选择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个决定都不仅关乎自身,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以及孩子们。

作为一个普通人,会面临无数的生活难题,我们唯有迎难而上,才能让生活越过越好。如果一味退缩,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我们却只能在原地打转,眼看着其他跟我们同时出发的人走的越来越远。

作为一名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选择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我们不放弃那些暂时的差生。不要急着评判一名学生的能力,哪怕他在一两次考试中表现的不够好。对待这些学生,重要的不是用分数衡量他的能力,而是让他知道,努力可以取得进步,老师愿意在他努力时提供帮助。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深远。如果孩子做得好,我们也许会表扬他聪明。但是,且慢,如果我们夸孩子聪明,可能会使孩子担心万一自己哪天做的不好,是不是就不聪明了。他们可能会为了维护聪明的评价,而放弃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所以,更加正确的做法是,称赞孩子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

如果孩子做的不好,也许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批评。但这些批评或许没有意义,只会让孩子为了避免批评而更加逃避困难的任务。孩子们需要诚实而富有建设性的反馈。告诉孩子这次失败的真相,教会孩子从失败中学习的方法,并且让孩子知道,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

三、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首先,请坚信,你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应有之义,我们的能力可以改变和成长。

接下来,《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第一步是接受,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大部分的思维模式是固定型和成长型的混合物,在某些领域,我们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另一些领域,我们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二步是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回来?

对于本文开头那个年轻人,或许在教授给了他C+时,他就陷入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或许被贴罚单时,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出现了,又或许朋友没有接电话,是压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如何,请耐心的观察自己。

第三步是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起个名字。让它更加的具体化,使我们无法忽略它。

第四步是教育。

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会在何时出现,所以如果他真的出现了,做好准备,邀请他和我们一起走过这段旅程。也许他会阻止我们,恐吓我们,试图让我们恢复成原来那个畏手畏脚、自暴自弃的样子,但我们可以试着跟他交流,告诉他,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并要求他和我们一起踏上旅程:“听着,我知道这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愿意试一试。你能不能对我有耐心一些?”

如果我们在旅程中遇到了挫折,告诉他我们是怎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是的,是的,我现在暂时还不太擅长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我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让我来试一下。”

要记着,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本来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感到安全才存在的。但他却没能找到什么方法去做到这一点。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他就可以帮助和支持我们:让他接受挑战,不要放弃,在受挫折后卷土重来,并帮助和支持他人成长。要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的观点,但也要慢慢地去教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想问题,带他一起踏上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随着我们与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相处能力的提高,我们也能够更好的帮助那些同样在旅程中的人。我们能够做一名更合格的老师,一名更优秀的父母。


《岛上书店》读后感

商务管理系 厉小励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出自《岛上书店》。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美国作家、电影剧本编剧。年轻并极富魅力,深爱阅读与创作,为《纽约时报书评》撰稿,现居洛杉矶,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

整本书像短篇小说的中篇小说。小岛上的书店老板A.J.费克里作为爱丽丝岛上唯一书店的店主,人近中年,喜欢读书而又冷漠孤僻,不喜欢各种卖弄花哨的书,不喜欢童书,不喜欢名人传记,也不喜欢来岛上游玩的游客。他为了自己的妻子来到这个陌生的岛上开了这家书店,可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了他深爱的妻子。爱妻早逝,书店危机,在那孤独的小岛上有个安静的、惨淡经营的书店,老板是一个孤僻的中年男人,这个男人毫无生活乐趣让人感觉他的这一生会如此惨淡的生活着,没有出路,充满绝望和冰冷,每天靠吃各种速冻食品、读书度日,完全活在由书构建的世界里。然而,他的不幸却并没有就此结束,首先在一次醉酒后他丢失了唯一一本值钱的书籍,虽然他并不喜欢书的内容,但无碍与书的价值连城;之后一位母亲又在他的书店里留下了一个小女孩便自杀身亡了。

可是故事的一切却因这位小女孩开始出现了转机,一个可爱的坐在书架中间的小小女孩,用她的童稚温暖了这个冷漠的中年男子。小女孩对他和书店的亲近令他无法舍弃,最后选择留下小姑娘玛雅。因为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冷清的书店变成了小岛上妈妈们喜欢去的地方,她们把照顾玛雅当成了一项事业,尽可能的多去书店,这样,书店慢慢热闹了起来。而A.J为了玛雅开始在书店购进他不喜欢的适合小孩阅读的各种绘本,同时拉为了拉近和妈妈们之间的距离,开始购进她们喜欢的书,并从中获得育儿的经验。不知不觉间,A.J从过去那个孤僻的男人变成了可以让人亲近的、热情的人。

所有读书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渴望,渴望遇到同样爱读书的人,渴望与他人分享阅读给灵魂带来的奇妙旅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分享对象,知音难觅,只能慢慢等待。阿米莉亚作为出版社的销售代表,是一个并不美丽确勤奋又执着的姑娘,她熟悉出版社的每一本书,虽然第一次来岛上推销并不顺利,不近人情的书店老板A.J给阿米莉亚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可是这个姑娘四年不懈的坚持最终成全了他们彼此的寻找,对书的共同爱好。两个爱书的男女情投意合,相互爱恋,尽管有重重困难,但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这是一般靠情怀读完的书,或许作者本身是电影编剧的原因,整个读书过程会给人带来电影中的画面感,轻松幽默的对话总是会让人莫名的感动。整本书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书店老板在孤独中意外获得了亲情、友情、爱情,学会了爱与被爱,转化自己的人生拯救了陷入孤独困境的自己。这本书让我看到爱与被爱,付出与接收在我们生命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也让我看到无人为孤岛,人们是如何通过爱相互关联的。它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讯在本身的美好,这正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之一。

书中每一章都是以老板喜欢的小说标题开章,暗扣盖章故事,传达“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的主题。尽管描绘的都是生活的琐碎之事,确能够让人感到温暖的一本书。我相信,爱书的人会喜欢这本书,普通读者也会喜欢这本书,真实感人的情感、幽默活泼的语言,多元丰富的内涵,有趣又动人。文中有很多触动人心的文字::“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了一部人生作品集。”“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或许曾经我们的内心是一座孤岛,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在爱与被爱的时候,就已经被救赎。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向阳而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资源与环境系刘兰晶

导读:2020年的这个春节,新冠病毒爆发,在家隔离期间无意间翻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随花了几天时间读完,读后有感。

生活需要沟通,亲情需要呵护。四年的异国他乡,时间让龙应台与儿子这对母子之间变得无话可谈。当作者试着想去了解儿子,于是选择了通过书信的形式走进对方。本书记述的是作者在三年的时间内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

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跨越了代沟的障碍,努力去了解儿子的世界,打开亲情的这扇大门,却遭到了一个年青人的不屑于质疑。经过母亲的不断努力,终于打开了儿子的心扉,母子之间彼此真诚交流,无话不谈。

反观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曾厌倦了父母唠叨式的嘘寒问暖,是否也曾因为孩子的叛逆而崩溃。我们缺乏的是如何去做好亲情之间的沟通,如何去彼此了解对方。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不是爸爸妈妈逼你,社会就是这样,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考不上好的大学。你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只能在农村种地。爸爸妈妈不可能养你一辈子,总有一天爸爸妈妈会离开你,将来你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我在这本书里也找到这么一段“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感谢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所作的一切。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父母的脚步已经跟不上我们前进的步伐。当我们还在抱着手机发拜年短信,抢红包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最需要问候的亲情。每次回家,车里总是被父母塞的满满当当,其实那些东西不怎么值钱,但却是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和思念,千万不要拒绝!

如今,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的问题上,同样是付出了很多。我们在试着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但总是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被拒之门外。

因为孩子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到周五,女儿总是要打电话,问爸爸周末回不回家。能得到爸爸回家的消息,女儿总是变着花样做各种礼物,要送给爸爸。虽然有时候总是不怎么成功,如果能得到爸爸的夸赞,都能高兴好长时间。其实女儿要的不是爸爸的夸赞,而是自己对于亲情的渴望,渴望有人关注,渴望父母的爱。我们要善加呵护这份亲情,维系好沟通的纽带。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就像孩子在自我的世界里独自奔跑一样。希望我们时常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的父母,走回去;看看身边的孩子,走出去;放下手机、电脑,不要让亲情在电波间疏远。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水利工程系刘阳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贯穿始终的话让我潸然泪下,人性的真诚,忠贞,奉献与感恩。父与子,主与仆,因年少时所犯下的“罪行”,一生都在救赎。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总有些愧对的人有些做错的事情你永远无法忘记,时间不能倒流,一旦你犯下了一个错,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弥补。有的人会选择逃避,在夜深人静时良心就会化作一根皮鞭,鞭打你的灵魂;有的人会选择救赎,虽然仍无法弥补曾经的过错但却可以逃过良心的谴责。《追风筝的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

哈桑,一个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人到中年却又失而复得母爱的孩子。一个被自己从小一起喝奶长大确始终戏弄他,嘲笑他,因他身体与内心遭受重伤,却被其赶出家门但始终对少爷忠贞不渝,奉献一生的仆人。一个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亲身父亲是谁,一天都没过上本该属于他的安逸舒适的日子,却一生都在坚守那份“责任”的人。

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德高望重,身份尊贵家族的少爷。一个从小遇到任何事情都为他挺身而出,甘愿为他做任何事情的哈桑的“朋友”。一个为他追风筝却被其他人蹂躏殴打而自己转身离开的懦弱的人。一次转身离开,成了永久的隔阂,也再无相见的时刻。为了躲避战乱移居美国。然而时间并不能冲淡一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二十年后,当阿米尔再次来到阿富汗,他得知其实自己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对哈桑有所偏爱,又从哈桑的信中得知哈桑从来没有怪罪过他,他想去寻觅故友哈桑偿还自己的罪恶,可是此时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下,只留下儿子索拉博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流浪。阿米尔这次没有退缩和软弱,他深知自己必须弥补对哈桑的罪过,于是拼上性命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为你,千千万万遍)”起初是哈桑对阿米尔所说,表现的是哈桑对小主人阿米尔的忠诚,最后是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所说,是阿米尔对自己的救赎。读到这句话,我想起了自己曾犯下的一些错,留下的一些遗憾,多想可以有一个可以救赎的机会,但不是人人都有阿米尔那样弥补过失的机会和勇气,大部分人迫于现实只能选择逃避和忘记。如果人生就是一场放风筝比赛,很多人的风筝会因为操作者的一个失误而被别人割断线从天上掉下来,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追到自己掉下的风筝·或许你还会拥有新的风筝,但是曾经失去的并不会因此消失,只会留在心底,成为一道伤疤。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是将曾经掉下的风筝重新放飞蓝天的一根线。阿米尔的父亲通过帮助穷人,建立孤儿院来抚慰自己,阿米尔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完成救赎。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人生来并不是明理向善的,得经过教育才可以向善,那么在生命历程中每个人肯定都会作“恶”,或许是心情不好时踢翻了路边的垃圾桶,或许是与朋友发生矛盾时恶言相向,也可能是在一段感情中辜负了另一个她(他)。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你所做的这一切就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会成为你心里永远的负担,当达到临界值时,只要一根稻草就能压垮你。所以我们也需要去救赎自己的心灵,需要为了自己曾经的过错而千千万万遍的努力,像阿米尔一样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能退缩。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一切都无法弥补,但未来还可以改变,只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一切都还来得及。毕竟真正的善良并不是没有黑暗,而是在经历了黑暗之后,依然选择追逐光明。每个人都难免有几件事令你追悔莫及,不要担忧,不要被过去束缚,争取用现在的每分每秒去弥补自己的遗憾,去完成自我救赎,将曾经从天上掉落的风筝,重新放飞蓝天。不需要你做出感动中国的大事,只是从一些小的方面着手就足够了。将路边倒下的垃圾桶扶起,在朋友伤心的时候给予安慰,在一段感情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此,足矣。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丰子恺先生“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的人生境界,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事,弥补曾经的过失,完成自己的救赎。面对过去,没有愧疚,面向未来,自信向前。


情满人间——再读《平凡的世界》

水利工程系  谭梦露

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如果超越了自我的束缚,克服人类最懦弱的本性,那么自卑也坚强!

——题记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本《平凡的世界》我已经读过三遍,但每次都会带给我新的震撼与感动,正因我看到的是世间的真情,平凡但却真挚,在我那平静如水的心境中激起无数涟漪,荡起层层波澜。

亲情是一条永远剪不断的线。孙玉厚的家庭是贫穷的,但也是富有的,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田福堂在经历那么多的争争斗斗之后,所渴望的不也正是那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亲情吗?少安与少平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一样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少安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生产队的队长,是双水村的能人,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责任与担当,同时他又是智慧与强悍的。他在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负重前行。孙少安让我们能看到我们自己,让我们摸到骨子里一直存在的灵魂,找到精神力量的源根,找到每个人身上原本就有的、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光辉的内心。正是少安担当起了家里的一切,少平才会没有顾忌的在外面的世界勇敢的闯荡,即使出身卑微,也绝不低头求饶,而是不卑不亢,在平凡的煤矿世界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有润叶与晓霞的友情,少平与郝红梅的友情,但是打动我最深的却是少平与润生的友情。由于少平家中的贫困以及少平强烈的自尊心,润生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帮助他,例如用自己的粮票给少平买二等饭——亚洲黄面馍馍,否则他只能吃末等饭——非洲黑面馍馍;回家路途遥远,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他,否则少平要走到半夜才能到家;毕业后去当兵只为把唯一当老师的指标让给少平。在那个年代,经常饿死人吃不上饭的年代,这是多么伟大的友情,值得我们敬佩。再聚首时,少平和润生他们吃着面条,畅谈生活,那种随意自然,互不设防,让人羡慕;润生感情遇到挫折,他们在一起叹息;少平感情有了寄托,他们一起高兴,这一幕幕让我感动至深。真的,真正的朋友是漫漫人生路上明亮的灯,温暖、照亮我们的生活,真正的知己,一生一个足矣!

幸福在泪水与汗水的不远处。《平凡的世界》从写成之日到今天四十年过去了,最为值得阅读的只有爱情,《平凡的世界》中能够不朽的也只能是爱情。至于那些发生在土地上的变化都已经属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仍会不断地变化着,唯有爱情永恒。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性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少安爱润叶,却因自卑与理性,放弃了润叶而娶了善良朴实的秀莲,在少安的拒绝和家族的安排下,润叶嫁给了李向前,却一直守了五六年的活寡,导致李向前饮酒过度出了车祸失去双腿。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安扼杀了润叶与向前的青春,斩断了向前的双腿,这是平凡世界中的残酷与现实。相比较来说,少平是勇敢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田晓霞在一起是他最奢侈也是最快乐的时光,尽管他只是个掏炭工。但命运的不公,使晓霞在一场洪水的报道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又是现实的残酷。掩卷深思,真正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感情给了我极大震撼,那是真正跨越了一切界限的两颗心灵的交汇,彼此的吸引与爱慕,而正是他们的勇气才没有重蹈润叶与少安的覆辙。我坚信那就是真正的感情。

纵观《平凡的世界》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感情。这感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必须能够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里,都能够闪耀出一种读之即在的光荣了。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林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再留存,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尽管时光荏苒,但此刻的黄土高原的外貌依然如故,那里仍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如路遥所讲述的那样:情满人间。


创造人类历史的12个瞬间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水利工程系李燕飞

书籍名称: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高中甫、潘子立

阅读时间:2020.3

序言

年轻时曾经痴迷于读书,有过无数秉烛夜读的日子。然而,工作之后,闲情逸致慢慢都让位给了工作和家庭,除了专业书籍,读书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数了。最近几年,随着孩子长大,有时会陪着孩子读读书,慢慢心也沉静了些,逐渐找回来一些读书的感觉。

今年由于疫情,整天在家呆着,读书的心思就多了。但之所以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也有些偶然,先是无意中看到有许多网上“大咖”推荐这本书,心生好奇;再是有一次陪孩子听了书中的一个故事,深觉人心震撼,顿生拜读此书的渴望。

然后,在儿子的书柜中找了这本未曾被翻开的图书。它大抵是某日我在网上凑单购买的书,在书柜已经沉睡了许久,真可谓明珠蒙尘。现在,随着书页的展开,它带我开始了对“人类群星”的探索之旅。

1十二幅历史袖珍画

伟大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人类群星闪耀时》作为一部传记名作,是他获得这一美誉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还有一个译本,名为《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十二幅历史袖珍画》,这个译名透露了这个书并非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了12个片段(特写),这些片段也许只持续了一小时甚至几秒钟,却足以影响后世。

透过茨威格出色的洞察力和优美清丽的文笔,我们有幸窥见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在他们传奇一生中极具戏剧性的插曲,这十二篇历史的特写,分别向我们展现了改变历史的瞬间,读来让人心神震荡,每每扼腕叹息。

《不朽的逃亡者》中,因负债藏在木箱中出逃的西班牙人巴尔博亚,成为欧洲历史上横越巴拿马地峡看到太平洋第一人。《拜占庭的陷落》中,一扇被人遗忘的城门让奥斯曼土耳其人一举粉碎了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一夜天才》中,资质平庸的业余音乐爱好者鲁日上尉在某个午夜借上帝之手创作了不朽的《马赛曲》。《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中,忠于梦想的美国人菲尔德屡败屡战,成功铺设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报电缆。《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中,格鲁希的执拗和愚蠢葬送了英武神明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宏图大志。《逃向上帝》中,八十三岁的作家托尔斯泰直面自己内心的软弱和恐惧,毅然选择出走家庭去追随灵魂的信仰;《南极争夺战》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探险小组在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沉着和勇敢,这些真正的勇者值得人们敬佩。

2阅读心得

茨威格在序言中说:“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有人孜孜以求脱颖而出,被历史铭记,但大多殚精竭虑最后依然泯然众人;有些人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却无意中“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在茨威格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主人公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拿破仑、歌德、列宁、托尔斯泰,也有籍籍无名的小角色。但因缘际会,他们被命运选择,出现在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时刻,也许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小人物,却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于全人类的命运。

透过茨威格的如椽巨笔,历史在我们面前透出了残忍却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清楚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在那个瞬间,改变的力量神奇降临,有些人被命运高高举起,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有些人则被狠狠嘲弄,所有的希望在瞬间灰飞烟灭,万劫不复。在平实的叙事中,我们依然看到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中产生剧烈的火花。当历史最终定格,是历史必然还是阴差阳错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抗争中迸发的璀璨火花却如繁星点点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读这本书,优美的文字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交相辉映,既让人感受到美的愉悦,又给人极大的思维撞击。读这本书,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在时代变迁的风口浪尖,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场面让人心潮澎湃。读这本书,历史中真实事件的残酷血腥、弱肉强食让你思绪复杂,深深庆幸自己生于今天的和平年代。

作为一个中国的读者,我特别遗憾这些故事和主人公主要来自欧洲、美洲,作者的文字没有并没有涉及到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包括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中国。有时我忍不住会想,如果茨威格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笔下的“星光闪耀”的时刻会出现在哪里呢?真是令人悠然神往却又心生遗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说,“历史自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我们并不知道下一个“真正”历史性时刻会在什么时刻出现,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顺从本心,做好自己,顺着历史的洪流前进,成为创造历史的大多数中的一员。当然,若“真正的”历史性时刻来临,也不妨成为那颗璀璨的星辰。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水利工程系 吕贵梅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喜悦之中时,似乎是一夜之间,冠状病毒这个陌生的词汇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与祥和。一个个消息在屏幕中闪现令人不寒而栗,一个个确诊数字日益剧增,令人触目惊心,当然一个个战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也令我们动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需要我们国人共同抵抗的战疫。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因为疫情,这个特殊的学期我们只能宅在家里,这样的时刻也是我们沉静内心,理性思考,上完网课之余,选择让阅读相伴,共同度过这段难忘的抗疫时期。

这是一本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48篇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林老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2岁修习佛法,从此文字愈发清幽,充满禅意与哲思。读他的书,捧一盏清茶,细品幽思,才能体会浓浓的禅意。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一碗入梦,一碗入魂,一碗入心,这是该书的自序。梦旧时的毛蟹,魂念久违的高丽菜,心思母亲手作的汤圆。感觉得到,林老先生是在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向读者传达着柔软的真谛!

书中有句话我甚是喜欢“一朵昙花只开三小时,但人人记得它的;一片野花开了一生,却没有人知道它们。 宁可做清夜里教人等待的昙花,不要做白日寂寞死去的野花。”林老宁可做昙花,不做野花。从中我们可得到生活的真谛,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做贡献,不能碌碌无为、庸庸碌碌地活着。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自己身患绝症,由于渐冻症的折磨他走起路来高低不平但他说:我必须跑的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我们永远记得中国武汉有这样一位好院长!84岁的钟南山院士更是让我们敬佩,他曾经带领医护工作者成功抗击了非典。如今他又一次奋战在抗疫一线,钟老不顾风险第一时间赶到武汉查找病毒来源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与病毒做斗争。他们奋不顾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就是我们的偶像,我们永远会记得他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

在作者眼里一切小事都有它的意义价值,最重要的是要有颗柔软之心,使“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源泉。“不论处在任何境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看到缝隙中的阳光。”当你怀揣善良上路,用柔软的心拥抱这个世界,关心自然,身灵修行,这路上便有光,有热,有力,有幸,生命的每个时刻只剩下美好。

人生变化无常,有得有失,我们免不了在失去时唉声叹气,如果我们有一颗柔软心,就会换一种思维去想这些问题,这只不过是因缘无常。


国之担当,尽显大国之风范

商务管理系 时慧

近期读了习近平谈全球战“疫”的系列文章,感慨万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军奋战,也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只有携手共同抗击疫情才能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国内疫情防控举措,让我看到了祖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的贡献中,展现出有目共睹的中国担当、大国风范。作为一个中国人,此刻我无比自豪。

2020年的春节没有了往年的欢闹与喜悦,新型冠状病毒蔓延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从刚开始人们的不重视,到每个人面戴口罩人心惶惶。新冠的来势汹汹让每一个中国人在这个春节都过的艰难,全国红色警戒,交通停运,数以万计的归乡游子不能与家人团聚,亲朋友人的相聚可能不是喜悦,而是一场生死的离别,仿佛外面的每一丝空气都充斥的危险。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有一群人逆风而上,奔赴前线,与病毒做斗争。

十七年前的非典,有一位近七旬的老人站出来,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十七年后,这位老人再次的站了出来,“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早已赶赴前线。这位84岁的耄耋老人,带领着一群白衣天使,一起向新冠发起挑战。钟南山院士,因为有您,有了战胜新冠的信心,因为有你,人民群众感到安心。

在欢聚的节日,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没有退缩,没有抱怨,这些医务人员用瘦瘦的肩膀,撑起此次国难,护目镜口罩勒出全脸的疮;为了节省防护服每个医护人员穿上纸尿裤;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漂亮的医护小姐姐剃成光头;目睹同行的伙伴感染病毒,擦干眼泪转身继续干。富有担当,国家脊梁。

五菱、比亚迪等汽车制造企业摇身一变变成口罩与防护服生产加工厂;白酒生产商纷纷生产消毒酒精;运输企业免费给武汉运输物资;各类企业纷纷集资,为武汉捐款。

海外的游子与华侨,心系祖国,在国外尽自己所能联系国外口罩防护服供应商,或到商店进行大量采购,为祖国尽自己一份力量。一些国家不能邮递口罩等医护产品,这些海外游子一次次的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回国,放下这些物资,转身离开,当人们问其姓名,只有三个字“中国人”。

各省人民担忧武汉人民饮食问题,纷纷捐献自家蔬菜,山东寿光有许多蔬菜大棚,在疫情期间,寿光人民为保证蔬菜的新鲜程度,连夜采摘,蔬菜大棚内都是灯火通明。有一个视频是一名记者问一位寿光大爷:“大爷你这连夜采摘累不累啊”,而这位大爷面对镜头只是不好意思的笑笑说:“这有啥,前年我们寿光水灾,都是因为全国人们伸把手的帮助才顺利度过的,现在国家有困难了,需要点蔬菜,我们哪有什么累不累的”。因为捐献的蔬菜各式各样,又许多武汉人民没有见过吃过的,在一些短视频APP,有一群美食主播进行分享菜的做法。虽然大家不见面,但是通过网络,也带来的很多欢声笑语。国难当头之际,国家收到过环卫工人、拾荒老人的千元“巨额”捐款,收到过自家做的盒饭,收到过保暖衣。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主动在家隔离,不给国家添乱,中国人民尽显中国人的本色。

新冠来势汹汹,党员和自愿者马上顶岗防疫一线,成为了群众的盾牌,村里用上了最简单直接的大喇叭,村里很多老人不看新闻,通过大喇叭的宣传,也了解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华民族一次次的冲破艰难与困苦,因为心中有信仰,所以脚下有力量,中华人民始终坚信,党一定可以带领我们打赢这场战争。

新冠的到来,国家采用一级响应,马上开展研制治疗新冠病毒药品工作,由于新冠治疗费用过高,普通家庭根本承担不起,国家承担起所有的治疗费用,国家减免了部分中小企业的税,减免中小型租赁商店等的租金等等,这一次的新冠灾难,站在人民的背后是国家,疫情越凶,全国人民的热血越汹涌,众志成城,中国人民战无不胜。

此次疫情防控,中国的效率得到了全球的称赞,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感,尽显大国之风范。


信仰指点方向阅读丰硕人生

资源与环境系许乃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值2020年一个不平凡的春天,习总书记运筹帷幄、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在这次“冠状病毒”人类浩劫中勇立抗疫大战潮头,向世界人民绽放了中国制度和中国人的灿烂光芒,尤其是可歌可泣的神州白衣天使给世人深刻诠释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的深刻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然是响应号召,安心宅家,同时也拥有了博览群书、思索人生、建设美好亲情的好时光。

嗜好阅读可能来源于儿提时代电子产品的稀缺,但它确实开阔了我的视野,馈赠了我澄澈健康、乐观豁达的性情,也让我平常没有什么“庸人自扰”。不敢自诩“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却是有的。读书可谓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神丹妙药,让人工作开心、生活健康、性情淡雅,有常葆岁月激情、延缓衰老之功效。

再回首,千禧年读大学,从此就离开了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外面的世界让我兴奋和踌躇满志。在网络、计算机还不普及、热度不高的情况下,打发青年学子的课余时间的主阵地还是激情绿茵场。我们宿舍六人中五人是自诩篮球高手,高不高手倒是其次,但那份热爱却是真挚的。每周六一早去篮球场占场地,那基本是雷打不动的,冬天的早晨印象尤其深刻,那片黑、那份冷,现在想想也感觉激情澎湃。之于电脑,对于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收发电子邮件、校友录留言、浏览体育新闻阶段;而手机则是稀缺品、奢侈品。真正占据大量时间的还是“books”,脱缰了中学升学的绳索,金庸叔的大作岂能不一一拜读?曾国藩、左宗棠、周恩来等敬仰的人物岂能不细细研究,《狼图腾》、《红与黑》、《年轮》不读对不起青春岁月……且读且唏嘘,泪流满面也常有,从中一次次经受人性光辉的洗礼,也奠定了自我的那份豁达和乐观。

海枯石烂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作之美”也可能“悲欢离合”、分道扬镳,书,却能一直相伴,填补空虚、抚慰伤痛、抑制烦躁,让人积极、健康。也铸就了我在未来的旅途上不畏风雨、永葆微笑,蹒跚前行。

零四年来到水院校园,篮球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但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神,才发现自己也只有“一勺水”,于是又转向图书馆求助了。水利学院图书馆、曲师大图书馆自习室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一杯水、两个馅饼就是一餐。一叠叠教案、一篇篇讲稿堆成了“小山”,是它——books,铸就我前进的台阶,也成了我忠实的伙伴和坚强的后盾,奏响了我教书育人优美的乐章。

时光的车轮永不停息,2012年前,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伴随着网络的无处不在,童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互联网颠覆了大家的传统生活,曾几何时,“谁还读书?”风靡一时,街头随处可见的报刊杂志摊仿佛瞬间消失不见,书店也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智能手机在手便是自己的小宇宙,课堂上、运动场、路途上,更不消说沙发上、床上,再加上微信、朋友圈的推波助澜,智能手机侵占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侵蚀了人们健康的身体,甚至引发了一些事故。董卿之所以成为董卿,和她从不把手机带入卧室,睡前必读books不能说没有关系。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趋快餐化、思维多疑化,人人成了全才和专家,谣传可以不加甄别瞬间传遍神州大地。腰椎疼、颈椎痛、黑眼圈、鼠标肘成了世人的常相伴。运动场渐趋空荡,沿袭多年的熙熙攘攘晨晚跑圈流渐渐变的三三两两,占球场成了传说,路怒族、垃圾人开始出现,些许小事就可能怒火万丈甚至大打出手,你我他之间仿佛都弥漫着些许的浮躁气息。我也曾短暂迷茫,但还是习惯使然,每年抱回家几十本书,托同学置办了曲师大图书馆的阅读卡,尤其是日照市图书馆开馆以来,与宝贝闺女各办了一张卡,充分利用闲暇时光,每两个月至少十本的阅读量,实在是开心、开胃,美不可言。

每次往返“菏泽路”图书馆,都是一种欣欣然、飘飘然的感觉。没有了求学求职的压力,视野也渐趋开阔,《资治通鉴》、《职场是个什么玩意儿》、《高兴》、《中国民俗》、《好主管》、《美国风情》等杂七杂八都津津有味、独得其乐。接送孩子、陪孩子上特长班、做完家务夜深人静时,安静的驾驶舱、静谧的夜晚,凝神展卷,畅游书海,放飞心灵,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静静地聆听那恢弘的精神之音,虔诚地俯仰古今中外璀璨的文化星座,智慧一下笨拙的自己。

李宗盛在《凡人歌》中曾唱到“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间 ”、“既然不是仙 难免有杂念 ”,我们自然也不能脱俗,考核评比、职称晋级、工资奖金谁也难以置之度外,有人为之焦虑、伤心或者狂喜,从而失衡了心态、损害了身心健康,实在没必要也不应该。歌曲《士兵小唱》唱到:“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革命前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撒鲜血,付出了一切,而今天我们却欲壑难填,为追名逐利甚至伤害身边人最终会伤害了自己。

教师,授课是天职,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教育好负责班级学生,策划组织好学生阳光活动,从中,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多年来坚持日常体育活动,篮排球、乒乓羽毛球等都能在上学时的班级、上班时的系部组织的活动中打得上主力,近几年因为陪伴孩子暂时作别了去大海畅游的一帮“老朋友”,选择每天早晨六点至七点和学院一干“小伙伴们”打打排球、周末玩玩篮球老本行。乐颠颠地每天接送孩子,在积极做好拖地、做饭等一干家务之余,“博览”群书,汲取先贤的璀璨文化、感触大师的匠心论述,开阔视野、舒心赏目,春雨润物般地充实“空虚”的心灵、涤荡着一切的“不如意”,智慧着自己的人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夜深人静时,欢快的键盘敲击声像山间流淌的潺潺溪流把思绪化成段段字符如同朵朵美丽的水花也是一件美妙的事。

万千人生路各不同,有人喜静、有人喜闹,酒场有仙、赌场有神,法无禁止皆可为,不能妄评,但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愉悦是社会和谐的根基、是“中国梦,我们的梦”的重要拼图!培根曾言:“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书承载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璀璨文明和文化精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感谢书,这些年来的一路温馨相伴,如同热恋中的恋人或酒鬼的酒窖、赌徒的棋牌室,难以分离。

“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书,是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读书,是读着别人也是在读着自己,品读出书里的真善美的同时,也在完善提升自我,如入绿色通道,让你一路健康、快乐,也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用书塑身,受用一生,以书会友,天长地久。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掘井人,感恩共产党、感恩我们美好的时代!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经济管理系秦勇超

假日里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我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我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学生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我们生活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好书,好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常读常新。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可以再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盛开的独处时光

经济管理系储天唱

最初接触到周国平的哲学,是在一个听书节目里,仲夏之夜总喜欢在睡前听上一段,可以让因天气燥热而安静不下来的心绪在独享的时光里得到文字的安抚。

在一本书里,可能它其中的某个点,恰巧就是你现在面临的处境与困惑,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总希望能找到一个答案,可是谁能给你答案呢?没有人。即使是你的父母、你的师长,可能也会无能为力。我想到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书,看书里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如果欣赏,不妨把他的观点当作参考答案去试一试,也许慢慢的你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刚好就是这样一本在你必须做出选择和决定,或者在遭遇疑惑、困难、挫折时给你以启迪的书。

说它是一本书,确切的说它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七个篇章,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逆境中求生存的不较劲智慧、恰到好处的爱、生命的信仰、灵魂的独处、对于死亡的思考和成为你自己等我们人生之路上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或是注定要经历的阶段。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都曾在某个瞬间这样问自己,在那些痛苦与失意、幸福与甜蜜、迷茫与困顿的处境中,在那些理性与本性交织碰撞的时刻里。人不会因为思考这类问题而变得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不去思考的人,看似没有了人生大问题带来的烦恼,但是痛苦仍在,隐隐作痛罢了。既然如此,倒不如直面它,看一看那些最智慧的人是怎么思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把痛苦变成人生的积极力量,让智慧的花朵开在贫瘠的土壤上。正因为人是唯一寻求意义的动物,于是哲学、宗教、艺术随之产生。

从学生时代到走向工作岗位的这些年里,我最喜欢的竟是那些自己独处的小时光。周国平在书中写到:“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对于有“自我”得人来说,独处着的时光并不是百无聊赖,难以忍受的。就像某个周末的傍晚,趁着夕阳尚暖,窝在阳台的懒人沙发里,看书与写作,亦或是听听美国的乡村小调闭着眼睛思考,这一切都是那样得珍贵,因为这一刻我知道,我是我,我最接近心灵深处的“自我”,可以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并开启与自己的心灵以及宇宙寰宇中神秘力量的对话。

每每阅读这本书时,都仿佛是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就像作者说的:“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

读了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重新看待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始回顾自己的过往,开始为一些特定的行为找到因果,开始努力尝试与灵魂沟通,开始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也慢慢的明白,如果说这是一种成长,是自我主观世界在遇到客观世界的撞击,我所应该做的绝不是去适应,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与对它的改变。因为,我之宇宙纵然渺小,但如果没有我,那它也必定没有意义,它的存在也是虚无的。


《道德经》的味道

基础教学部杨登新

菜的味道取决于厨师,但书的味道在更大程度上却是由读者决定的。同样一本书,读者不同,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同样一本书,同一个读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甚至可能因为有不同的伴读者,也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

《道德经》,一本纯粹的中国书,但有人能读出希腊味,有人能读出德国味。就内容而言,有人能读出治国安邦的味,有人能读出养生延寿的味,还有人能读出治军的味;就时间而言,有人能读出春秋战国的味,还有人能读出新中国的味。

刚开始读《道德经》的时候,你会觉得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再读,你会觉得清汤寡水,淡而无味;三读,你会品出一点香、一点甜、一点辣,或者一点酸;接着读,你会觉得津津有味,类似珍馐美馔;继续读下去,你会觉得满口飘香,回味无穷,俨然变成了你舌尖上的味道。

当你成功时,你会读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当你失败时,你会读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当你突然暴富,不知道钱怎么花的时候,你会读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你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位领导人的治国方略是否适合的时候,你会读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当你不理解有些人非常了得但却十分低调的时候,你读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你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勇猛的武将对毛主席顶礼膜拜、俯首贴耳的时候,你会发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当你不理解每当国家大政方针出台也总有人反对时,读一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当你为名利所累的时候,读一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当你发问老子为何能成为圣人的时候,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当你发现有人越来越富,有人却越来越穷的时候,读一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当你对某些人热衷慈善而感到奇怪的时候,读一读: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从《道德经》中,你可以读出温柔,也可以读出刚强;可以读出恬静,也可以读出善良;可以读出唯美,也可以读出清爽;可以读出淳朴,也可以读出幽香;可以读出诚信,也可以读出礼让。

从《道德经》中,你可以读出自然,也可以读出玄妙;可以读出盈和,可以读出徼昧,也可以读出惚恍。

从《道德经》中,你可以读出虚静,可以读出寡欲,读出希言,读出袭明,也可以读出大象;你可以读出忠信,读出清宁,读出无隅,读出晚成,也可以读出阴阳。

从《道德经》中,你可以读出损益、无为、不争、知足、贵德、尊道、不拔、不脱、亲疏、利害、贵贱、自化、自正、积德、长生、美言、美行、毫末、累土、足下、慎终、玄德、善下,也可以读出欲上。

从《道德经》中,你还可以读出慈俭,也可以读出勇广;可以读出胜固、制怒、被褐、怀玉、病病、自爱、善谋、和怨、无亲、甘食、美服、安居、乐俗、守中、不积、不辩、不勤、地久,也可以读出天长。

这些味道是老子穷其一生读书、观察、研究上古几千年的自然、社会、国家与人的时候的发现与总结,也是我们每一个认真的读者所能慢慢感受到的。可以肯定地说,后来人写的书也有各自的味道,但像《道德经》一般如此文字精要又涵盖万象的书少之又少,五千多个字像五千多颗珍珠,串起了上下数千年,说其为天下书之鼻祖一点都不为过。

简言之,《道德经》让我们闻到了文明的气息与味道。虽说不是唯一的泉源,但读罢《道德经》,一个中国人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个国家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和外国人想的不一样,为什么列祖列宗会那样做,等等,等等。不读古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当然,闷着头过日子的人也很多,也不是非得读古书才算学习,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明白比纳闷要舒适些,恍然比恍惚要畅快许多。这就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好处。


铁罐和陶罐》读后感

——虚心学习、终身学习

水利工程系 王娟

今年因为疫情,孩子们都在家上网课。在陪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他们语文课本上一篇课文《铁罐和陶罐》,这篇文章是我们小时候课本上所没有的。

这个故事讲得是,在国王御用厨房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谦虚的陶罐,一个是骄傲的铁罐。铁罐非常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说陶罐丑陋,很容易就摔破了,而自己是如何美丽,不怕摔。陶罐听了也不放在心上,仍把铁罐当做好兄弟。可铁罐呢,更加骄傲了,蔑视陶罐。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御厨倒塌了,两个罐子被埋在土里。又过了好多年,人们来到了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陶罐,他已经变成了文物,而铁罐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他已在土里化成了泥。

读完后,儿子说:“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谦虚。”是呢 ,我们生活中应该做到谦虚,应该不断地去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而且不仅要做到虚心学习,还要做到终身学习。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大,正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人是常胜将军或无敌将军。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集思才能广益,户住方可更强。如果骄横无礼,即使优势也会成为你的弱点,如果谦逊理智,冷静思考,就能从缺陷中发现有利的一面。 孔子还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汉代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些都是告诫我们要终身学习的思想。能者为师,每个人总有一技之长,凭此一点堪为人师。每人即为人师,又为人徒。此一时为师,彼一时为徒。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更应该懂得虚心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知识结构对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加剧,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手段不断变化。社会对于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是不断提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术、技能,改进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置身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不要成为故事中的铁罐,我们要虚心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青铜葵花》读后感

经济管理系孔涵

本次疫情期间,看了几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铜葵花》了。书的作者是曹文轩。该书生动展现了困境之中普通劳动人民善良、纯朴的优良品格,热情赞美了根植于中华民族感情深处的人性美。

故事发生在"五七干校"时期的江南水乡农村大麦地。小说的主人公——青铜——火灾使他失去了再说话的机会,在无言的世界里成长,他对人对事对生活对自然,却心存感激,心领神会。另一个主人公是城市女孩葵花,年仅三岁就失去了母亲,跟着爸爸到干校干活。爸爸是一个艺术家。在去大麦地葵花田画画的途中,坐船过河时不幸被淹死了。葵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大麦地最穷的人家—青铜家收养了葵花,青铜成了葵花的哥哥。聪明的心地善良的哑巴青铜,因这个突然出现的小妹意识到自己作为小男子汉的责任:家里只能供一个人上学,他把机会让给了葵花;为了葵花能够去照相,他冒风雪站街头卖芦花鞋 ;而懂事的葵花不扎新头绳、不照相,省下钱来买纸笔教青铜识字。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纸灯笼》这一章。这一章主要写葵花为了帮生重病的奶奶挣医药费,便和大人们一起出门捡银杏来挣钱,她的手已经磨出了伤痕,而当时葵花却只有这样一个念头:“作为这个家的一员,我一定要帮到奶奶!不管有多难,我都要坚持下去!”就这样,葵花挣到了一些钱。夜晚回家时,桥头,哥哥青铜正提着一盏纸灯笼在等待妹妹的归来,寒风在吹着,他小小的身体在风中抖擞着!这是一个多么温情的哥哥啊!尽管葵花很累,可是看到哥哥,她的心应该立马温暖起来!是呀!艰苦的日子里,这有这份亲情,才能温暖苦涩的生活。

家里没钱买油灯,青铜给葵花做了一盏萤火虫灯;灾年没有吃的.他想办法挖芦根、抓野鸭给葵花解馋;为葵花在舞台上更夺目,他制作了能发出美丽、纯净、神秘而华贵光亮的冰项链。火灾、水灾、蝗灾,种种苦难接踵而来,然而一家人互相扶助,从容地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他们乐观地生活着,从容应对洪水、蝗灾等一切苦难。

这本书还表现了孩子、朋友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爱,还反映了乡村孩子童年的苦难生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这种真情无不滋润着每一位读者的眼睛、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催人泪下的情节,那动人心弦的故事让我无限向往,就好像我是大麦地的一个孩子,安静的坐在田野上,吹着凉爽的风,摇摆着小脚丫,静静看着这片“人生”的田野。

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淳朴的兄妹情、父子情、母女情……都让我的思绪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平静。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时不幸的环境却能催生出坚硬的人生。在《青铜葵花》一书中青铜一家人,在艰苦的境遇中没有退缩,努力地活下去,并且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寻找人生快乐的点滴!

青铜,是很多生活在贫困家庭,却能创作自己幸福人生的缩影,因为他们懂得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能够读懂爱的真谛。他们也许经常要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甚至灾难,可是这些困难、挫折倒成了他们前进的动力,毅力更加坚定,人心更加团结!只有这样在欢乐和痛苦中体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不也正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吗!

《青铜葵花》这一个故事,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意志!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2019年至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国人民哪一次不是越挫越勇?中国人民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又重新站了起来。而每一次,我们都凝聚了比之前更多的力量和信心,这个民族,在灾难中,在痛苦中,在艰难中,日渐壮大!整个民族,像是一个大家庭,家人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整个民族,又像是像青铜那样的小家庭,虽然艰苦,却那么温暖!

让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共同守护我们的小家庭,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抗击疫情,维护我们的祖国大家庭。


抗疫随笔——致敬英雄

水利工程系 武田园

今年的春节,是一个特别的春节。这个春节,我们遵照您的要求,退掉了所有出行的机票和酒店,每天在家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事态。

从看到一张您在广州至武汉的火车上小憩的照片开始,我陆续阅读了很多关于您的新闻和报道。例如:《老百姓为什么相信钟南山?》《钟南山:我有两句人生格言,分别来自父亲和我的老师》、《走进院士钟南山的家里,被眼前一幕深深震到,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等。这些新闻和报道,让我心生感动,再到由衷的敬佩,直至灵魂的震撼。现在,我成了您的一枚忠实粉。

您的父亲是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老先生,母亲廖月琴老夫人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正是这样深厚的家庭底蕴培养了“文能说真话,武能治大病”的您。

您有杰出的家庭。夫人李少芬奶奶是首届中国女篮的主力、电影《女篮五号》的原型,她为广东的女篮事业和体育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您的女儿钟帷月阿姨是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打破过短池蝶泳世界记录。您的儿子钟帷德叔叔是一位泌尿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

您24岁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41岁赴英国进修2年,60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7岁带领医护工作者抗击非典,84岁依然挂帅亲征,与冠状病毒做斗争,着实令人敬佩。

在您丰富的人生履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2003年和2020年这两次“逆行”。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了第1个非典病例。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当时,有权威人士宣称“病原基本可以确定是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您坚决反对,因为您试过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您顶住压力,通过不断研究,弄清了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您坚信“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那时,您已经连续工作整整38小时。您也患了肺炎。幸运的是只是普通肺炎。您将自己隔离在家,在门框上钉了一枚钉子打点滴。等症状一消失,您又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您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

2020年,您84岁。武汉出现疫情,您说武汉已经出现了人传人,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然而您却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您是一位合格的医生,更是一位无畏的战士。

1月28日您接受采访,您的发言犹如一剂强心剂,您说不觉得有很确定的超级传播者;您说一定要早发现早隔离;您相信只是局部的大暴发,有信心防止多点的大暴发;您说“尽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可以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我看到,您哽咽了!

您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您说不要轻易下结论,相信自己的判断。您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您对您的儿女,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二是办事要严谨,要实在。这些,您都做到了!

在我心中,您是一位永远不会怂的逆行者,您代表了正直、科学和权威。您有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奋勇向前,左手对抗灾难,右手托出真相。您这样的人,就是国家栋梁,就是民族脊梁!

最让我惊讶的是,您不仅学识了得,敢说真话,运动成绩也非常棒。我查了百度百科,了解您在20岁时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并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1959年,您在首届全运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纪录。多年来,您长期坚持锻炼,举杠铃、打篮球、跑步等。网上那一张您举哑铃的照片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您的故事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冲击。我想我们要像您一样,做一个热爱运动的人。自己的身体好,才有余力去关心帮助他人;做一个有学问有追求的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为人正直、能独立思考、冷静判断,敢于说真话的人。现在,读书和运动就是我们的责任!

您有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人民日报》上说: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爷爷,您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指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再读《呼啸山庄》

基础教学部臧宝天

提起《呼啸山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在广州读研究生期间三四月份的天气,这个季节是广州的“回南天”,那是研二下学期写论文的定题阶段,连续将近一个半月云层总是压得很低,几乎每天都会下那么一阵雨,室外、室内的墙上、地面上都是湿漉漉的,整个人的心情也如同天气一样都是低落的,想不出来论文的方向,就干脆去找本书看吧,由此不经意间就遇见了“你”,感谢你陪我度过那段阴暗的日子,在全民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这段时间,终于又有机会重新再拾起亲爱的“你”—《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与夏洛蒂.勃朗特是亲生姐妹,在今天看来,简爱和呼啸山庄同为经典小说,呼啸山庄更一度被称为巨作,但是,根据当时的记载,两本书初发行时,读者的反应却大相径庭,简爱一开始便以华丽的文风受到一致好评,而呼啸山庄却一度被读者咒骂,称之为糟透了的小说,认为艾米莉应该先去看看心理医生,就连夏洛蒂为妹妹开脱时也认为那是一部未成熟的小说,直到艾米莉世半个多世纪以后,才渐渐的有评论家认可这部巨作。

首先被称道的是书的写作手法,小说有五分之四甚至更多的部分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更为赞赏的是小说通篇采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叙述的形式,很多地方更是采用了双重第三人称叙述的形式,这是文章写作手法的绝妙之处;在写作手法上的崭露头角,便引得读者再次以新的视角来阅读这部小说。

在读《呼啸山庄》的过程中,一直心情都会比较压抑,感觉里面的所有人除了女管家纳莉.丁恩之外精神都不正常,一直认为男主角希克厉是一个十足的坏人,是他毁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园的两个家族,他心中的仇恨不应该那么深,是他害死了挚爱凯茜,是他以卑鄙的手段占有了呼啸山庄,是他让埃德加.林敦忧郁而终,是他让哈林顿.欧肖的品格变得那样粗暴低下,是他毁了伊莎贝拉.林敦的爱情向往,是他让林敦.希克厉变得胆小、自私,是他让凯瑟琳.林敦的天真活泼不再,是他让凯茜.欧肖、埃德加.林敦和自己之间的爱情受尽人们指责,在读完这本小说的一些日子,都一直觉得希克厉一无是处,恶贯满盈。

但是,慢慢地,又觉得好像不能完全归咎于希克厉,对于亨德莱.欧肖和哈林顿.欧肖的做法乃至呼啸山庄的掠夺,不是希克厉对于老欧肖的再生之德不够感恩,完全是因为亨德莱.欧肖心中的嫉妒和对于黑色皮肤的歧视;对于埃德加.林敦、伊莎贝拉.林敦、凯瑟琳.林敦的报复和画眉田园的占有完全是因为埃德加对自己挚爱的掠夺在先,也是埃德加的种族歧视所致,何况,对于凯瑟琳.林敦的做法应该不算是报复,完全是因为凯瑟琳太像她的母亲凯茜,那是一种过激而又隐藏过深的爱戴吧,恨就恨凯瑟琳体内流淌着的不是自己和凯茜的血液。

对于小说,越是回忆,就越感觉希克厉的身世太为离奇、悲惨,太值得同情怜悯,是的,凯茜是深爱他的,若不是亨德莱的虐待和众人对黑色皮肤的歧视,希克厉幼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不会如此卑贱,她也不会在遭到埃德加.林敦的求婚后竟答应下来,而后向纳莉.丁恩哭诉,以致被希克厉听见伤心不已在狂风骤雨的夜晚独自出走而失去心中挚爱;同时,希克厉和伊莎贝拉的私奔的初目的只是想激发凯茜心中对自己的爱,然后带领她离开不属于他们的画眉田园,没想到的是伊莎贝拉对自己的爱太深,而且凯茜由于身孕在身、忧郁成疾在为埃德加留下凯瑟琳后独自去往安静的天堂,希克厉和凯茜临终的告别让他自己意识到自身极大的错误,以致认为即使两人去往一个世界,自己的也会是万恶的地狱,从而使自己心中的悲愤到达极点,开始后来跨越两个家族两代人的疯狂报复。

对于这本小说,我看过很多书评,因为那是对于小说不够理解,但是,慢慢地发现很多人实际上都没有注意到的两点就是:一、希克厉初到呼啸山庄是狂风伴着骤雨,象征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波澜,在小说最后希克厉五天五夜滴水不进离世的时候,外面的树枝虽仍击打着窗户,但已经是细雨伴着微风,很平和温婉,象征希克厉走的安详,当一切报复结束的时候,希克厉终于意识到万事到头皆为空,仇恨并不是永久;在此我认为作者实际上要宣扬的是爱永远比恨更加永恒。二、艾米莉虽然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的乡野女性,但是,并不妨碍她高尚的内心,意在提倡人们消除种族歧视,人和人之间平等相处、相互尊重;三、希克厉的儿子和凯瑟琳的的孩子的全称将会是凯茜.欧肖,好像是在昭告读者所有的报复、阴暗、计谋、斗争都已结束,在告诉我们世事变迁,终归原点的道理。

基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和意图表达,忽然发现虽然小说本身阴暗、抑郁、压抑,但是足够吸引读者的喜爱;每每自己心情不高兴的时候,一想起艾米莉笔下的希克厉,觉得世界还是美好的,人性原本应该都是善良可爱的,只是每个人的遭遇不同,让世俗影响了人性本身,善与恶并没有差异,对与错并没有重要,真正要我们去做的只是心中所想。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水利工程系 张瑞她

自己有了孩子之后看的最多的书就是育儿方面的书,近期看的一本书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的经验结晶。本书解剖了中国教育体系分析失败家庭教育、也分析了国内流行的刘亦婷等育儿招数,同时以大量的鲜活的育儿和教学实例来例示了作者22年来的作为母亲和美术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探索。作者深受国际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和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并在自己丰富艺术教育经验感受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哲理启迪意义的教育观点,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

首先,和蒙特梭利教育观类似,作者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素质教育的看法。“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是爱的教育。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应培养孩子在不幸时候找到幸福感觉能力。”

此外,基于多年的家长工作经历,作者把中国的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这一分类令人沉思和反省。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了,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了,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了,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了。感谢李跃儿老师,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孩子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种爱的宣言。


谈自由与平等

——再读《社会契约论》

水利工程系 张瑜

卢梭,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89 年法国大革命最终选择了卢梭的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思想精华为人民主权思想。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人们一谈到“自由和平等”,一谈到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就要从《社会契约论》里寻找依据,就要用这本书作为他们推翻君主专制和建立民主制度的理论武器。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它的爆发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社会契约论》共四卷,主要涉及论述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阐述主权及其权利;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等问题。

卢梭谈到“基本公约不仅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因而,虽然人与人之间在体力上和智力上不平等,但由于公约和权利的保证,他们人人都是平等的”。由此可见,人生来自由,自由是人不可转让的权利。卢梭强调“别人根据什么样的权利剥夺他们的自由,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权利回复他们的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剥夺他们的自由,就是毫无道理了”,这显然强调了他的观点,即“以绞死或废黜暴君为结局的暴乱,同暴君之当初利用暴乱屠杀人民和掠夺财物的行为一样,是合法的”,这就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证明了革命的合法性。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型,但并非意味着人天生没有自由,而恰恰能证明人生来自由,孩子只是在需要其父母养育的时候才依附其父母,当需要解除时,自然联系便随之解除,而若继续联系,便是靠约定而非自然而联系,正是人具有自由,才使得在独立后有权凭借这种自由而决定是否与家庭继续联系。既然人充满自由,那么君主或专制主就没权奴役和剥夺人们的自由。强力构不成权利,因为权利的前提是法律所赋予的,而并不是强力强迫人们所屈服的特殊利益,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威才有义务服从,从而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用约定来作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卢梭在第四章中讨论“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什么要售卖他们自己呢”的问题,认为国王只是对臣民剥夺,而并未对臣民带来好处。而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不滥用权利的前提下,国王具有领导力,来领导整个国家来负责保障全国公民和臣民的和平以及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并其实施效果的好坏来决定是否能够维系其统治,而人民向国王领导的国家支付一定必要的劳动报酬来回报以国王为核心的整个国家机器的付出,这正是人民将他们交由国王的原因;而卢梭在后面论述的专制主又是另一问题,这是因为是专制主的问题是专制主个人的问题,而且并非讨论的人民为何将他们交付于国王的问题。虽然转移了论题,但卢梭的这种转移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有其优点,即可以更好的促进人民革命的爆发。众所周知,专制主制度并非一个好制度,这种制度虽然产生了神圣的法律,但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法制,并非以法律为主体的法治,由此卢梭潜在要求要打破现行的君主制,探寻出一种新制度。放弃自由就相当于放弃做人的资格,自由如生命一样,并不能因为和财产权一样去分割,因为自由是人的自由。个人的财产和权利是神圣的,应当受到保护。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个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国家的臣民并不想当于敌人,应认清关系间的性质。关于奴役权则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在战争之中人们只是可以消灭一个国家的政权,并不意味着消灭那个国家的每一个成员,既然战争未赋予战胜者屠杀的权利,所以奴役权就更是一纸空谈。所以战争并不能产生与它的目的无关的权利,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卢梭在第七章中强调“要求主权者给自己制定一条他不能违背的法律,那是违背政治体本性的”,我认为这是因为主权者即国家,是一种公共人格,而公共人格的形成是由公民订立契约得来,而契约的神圣性是对主权者的约束。而契约的约束力来自于公意,因此法律的设立需要依据公意,若再制定一个主权者不可违背的法律,显然凌驾于了公意之上。而且公意具有社会历史性,若以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法律来约束主权者,显然是违背政治体本性的。正是这种公意也要求政治体之中的全体人民都要强制性的服从以公意为依据的法律,以此来保证共同体内所有人民的社会的自由。共同体的形成保障了人的最先占有权,这种最先占有权也最终变成财产权,而共同体保障这种财产权,个人财产权也同样的受人尊敬,而且共同体的成立也使人获得了真正的无差等的社会自由,在公约和权利的保障之下,使得人人平等。


重读《给教师的建议》

水利工程系彭英慧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完美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作为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就应有一种协调、融洽、简单、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我、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到达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我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够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潜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学苑路677号 邮编:276826 电话:0633-8170166 邮箱: slxyjcb-261@126.com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2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