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难在顺利“对接”

作者:沙登阁 时间:2013-08-08 点击数:

日前,《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调查显示,今年是近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平均期望月薪从去年的4592.5元,降为3683.6元,降幅近千元。人增、岗减、降薪成了2013年就业的新代名词。2013年夏天成为中国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

面对中国高层领导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以及普通阶层对于就业形势的烦恼,有两种“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人们一边诟病高考,一边责骂扩招,想为就业难问题追溯历史和制度渊源;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临找工作艰难的同时,招聘单位也同样有着“招不到人”的困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何如此突出?为什么出现“招聘难、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求职心态的问题?是理念的问题,还是对接的问题?

宏观看来,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就业难的一个背景因素。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在根本上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重组调整变化很大。2012 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今年一季度降至7.7%,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需求下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反周期”。

同时,我国产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第三产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幅有限。有限社会吸纳能力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递增的矛盾使得应届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层面,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二元结构,发展机会、福利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因素的极度不平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人口在行业、地域、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层面的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而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市场改革不彻底,市场信号存在严重失真问题。一些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棚架”现象,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细化来看,应届生就业的几大关键角色??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在对接上出现错位,这种错位既是理念上、心态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和传统层面的原因。

学生方面,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所以在薪水低于预期,或者城市不理想的时候,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屈从”而选择继续读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学校方面,其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教学内容不适应就业,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脱离了市场需求,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招生率,还在不停地招生。这也是为什么大扩招会被人指责,成为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大学毕业生数目上涨,可是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岗位,尤其是大学生心驰神往的“白领”岗位比例是稳定的。所以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需求失衡。加之学生不合理的从业心态,就业难已经累积到今天的困境。

社会上,用人单位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过分强调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带来最大化的效益。而应届大学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又近乎是一个必然现象。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用“经验”设高了门槛,更不用说某些会出现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问题对应届生就业造成的障碍。

业内还认为,在导致“就业难”的多重原因里,除了高校扩招、就业人数基数庞大、部分岗位供需达到饱和等环境原因外,求职者本人的职业规划不清晰、性格浮躁盲目攀比、不耐吃苦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大建说,多年来大学扩招是导致毕业生求职难的原因之一。丁大建也在密切关注劳工问题。丁大建说,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突发的事情,已经有十多年的积累。连续多年扩招使总供给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在又逢经济增速放缓,凸显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比就业现实更残酷的是,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一时期,还有一些未成年,在努力成为大学生的路上“奋斗”。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质疑念大学的价值,他们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试图探索另一条“道路”。其中有些酿成了悲剧,有些则充满后现代感。上个月有媒体报道,河南省一名高中生雇凶杀害了父亲和姐姐,动机只是“他们管学习管得太严”;今年五一三天假期结束后,南京一名15岁的少年跳楼自 杀,原因是假期作业没做完;南京另一名少年在返校那天凌晨4点起床做作业,但稍后父母发现他在家中楼梯道内上吊自 杀。

这种悲惨境遇却也并不止步于高考。上月媒体报道称,中国南方两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因加班过多而猝死,遗憾的是这类新闻已非罕见。新华社上周报道称,40名正在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合租了一套130平米的公寓,辛苦地“漂”在北京,而工作却仍无着落。

多年来的努力已经使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可是走出了“精英教育”体制的中国仍然没能摆脱“精英”意识。从入学起,学生的任务就被指定为高分数和高名次,却鲜有教育者引导学生明白分数所承载的意义和外延。

解决就业难,除了要依靠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妥善引导,更加切合实际,百姓力所能及的办法,则是让学生真正明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着力点究竟在哪里。大学是“象牙塔”里面离社会最近的地方,大学生需要懂得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努力的同时也要努“对”力,追赶别人的时候别丢了自己,最终带着合理的心态、情绪,特别是有效的工作能力进入职场,才能更好地填补市场需求,因材施“工”,为因为就业太难而更加烦躁的夏日解暑降温。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学苑路677号 邮编:276826 电话:0633-7983983 邮箱:sdsyjy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