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目录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作者:    日期:2021-09-30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关于“一市(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鲁教职字〔2020〕4号)等文件精神,围绕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新要求,深化内部治理,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发展质量,现制定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水利,对接地方,服务产业,以转型发展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为导向,充分落实办学自主权,全力打造整体契合、增值赋能的行地企校协同发展的水利大职教共同体和“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山水”样板,走在全国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最前列。

二、总体思路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行业新高度、融入地方新深度、教学改革新力度、转型发展新广度为统领,按照一张蓝图、两条主线、三张清单、四十项任务举措、五个工作机制、六百项标志性成果的思路,通过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统筹推动,行业地方学校三方联动,实现学校结构、规模、内涵、特色的全面优化,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张蓝图:立足学校发展新起点,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将优质校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项目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有机融合、有效衔接,组建股份制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再攀学校发展新高峰。

两条主线:立足水利行业,发挥学校优势,做强水利大职教共同体;紧密对接地方,助力日照市科教改革攻坚行动,做大“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

三张清单省水利厅支持政策清单、量化指标清单、项目任务清单,通过清单明晰项目工作任务,将“高地建设”方案分解细化,增强可操作性。

四十项任务举措:围绕党建思政、队伍建设、内部治理、服务行业、融入地方、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社会培训、数智校园、国际合作十个方面,实施四十项工作举措,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五个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组织保障、学习研究、项目管理、宣传带动、统筹推进五个工作机制全面保障方案的落实。

百项标志性成果把学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项目细化为具有高水平、高质量、高显示度的600项标志性成果,以标志性成果使项目“落地”,从而使目标精准,靶向明确,形成一个逆向的工作倒逼机制,以标志性成果对项目落实度进行验证。

三、总体目标

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内部治理的“山水”模式,打造教学名师、技能大师领衔的高水平双师多能教师队伍,打造与八大战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现代水利事业发展高度契合的5个专业集群,提升产教融合层次和质量,提升社会培训规模和效能,提升校园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贡献度和影响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典范,进入国家“双高计划”行列。

四、重点任务

(一)党建引领,构建立德树人工作新格局

1.实施党建思政引领工程,全面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主体责任。实施一中心、三工程、三计划、三创建、五结合的“13335”党建思政引领工程,即牵头组建一个山东省高职院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实施校级领导班子“政治引领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三个工程,实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三个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和“省级平安校园”三个创建,坚持课程思政同“三教”改革、专业建设、教师竞赛、创新创业、思政课程的“五个结合”。通过党建思政引领工程,使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以党建高质量引领学校“高地建设”顺利实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2.实施基层党建“堡垒”工程,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实施“政治引领能力提升”工程和“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五个过硬”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党委治校理教能力和驾驭事业发展全局的水平,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五大职能”。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主动认领“高地建设”任务,带领教职工攻坚克难,完成重点突破事项,其他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分别承担重点项目建设。成立二级学院党委,坚持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和教师团队上,实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成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争创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各专业群“双带头人”工作室,发挥二级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实现党支部建设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双促进。健全完善群团组织体系,推动群团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运用“山水青联会”“山水心灵驿站”等新型群团工作载体,为青年师生锤炼品德、练就本领、健康成长赋能,引领全校师生投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汇聚起全校“高地建设”的强大合力。

3.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牵头组建山东省高职院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大力推进思政育人改革,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应对高职扩招后生源日趋多样化和学生发展需求多元化,强化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堂革命,开展思政课“金课”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专业思政新范式,打造课程思政“四个一即培育一批强化思政功能的品牌专业,培养一批课程思政名师编写一批课程思政教材,形成一种水利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4.实施水文化特色育人工程,全面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加强水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制定“以水育人”的总体规划,把特色水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学生管理中;构建以水精神、水道德为主线的水文化知识体系和特色水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水文化内涵育人,将“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与新时代水利精神、大禹精神、抗洪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立德树人的人文环境,培养师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开展水文化实践育人,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重大水利工程、水利法规、科学节水宣传教育、水利系列专题调研为实践项目,服务社会,培育水教育社会实践项目品牌。实施水文化环境育人,加强“人水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建成集水情展示、水利工程虚拟仿真、水情教育、水文化体验“四位一体”的水文化数字体验馆;搭建水文化资源平台,开展数字化水文化建设,面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水文化文献资料及音视频资料,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水文化学习需求,使之成为公众参与水文化教育学习的重要渠道。通过争创全国水情教育基地,不断完善校园水文化内涵和环境,将水文化教育贯穿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争做“善团结、能吃苦、讲奉献、敢创新”的新时代水院人。

(二)点面结合,打造双师多能教师队伍

5.实施“四阶”培养计划,助力教师个性化、立体化成长。按照“新入职教师、合格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梯次成长路径,实施“四阶”培养计划,形成教师个人成长发展分类、持续、全周期式跟踪培养模式。实施新入职教师“双导师制”培养计划,为入职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帮助提升执教能力,保证站稳课堂,企业导师帮助了解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发展现状,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实施青年教师“五个一”计划,通过融入一个团队、精讲一门课程、指导一项大赛、参与一项课题、对接一个企业,培养教师的团队能力、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教师“百人入企”计划,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为重点,每年派出不少于100名教师到企业实践,全面落实专任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确保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累计1年以上,到2022年,全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2%。实施教学名师和专业群带头人“拔尖”计划,以校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明确专业群负责人,着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每年选派不少于1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参加新技术培训和研发,支持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承担教改项目,推广教改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主持或参与教学标准制定等工作,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每个专业群配备合格带头人,到2022年,全校名师、专业带头人达到100人。

6.实施“多能”提升计划,打造结构化、创新化双师团队。按照“校企共建、重点培育、示范引领、提升素质”的总体建设思路,围绕5大专业集群,建设50个校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至少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争创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专业团队“双师”素质。根据岗位知识技能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课程,跨专业整合师资,组建专业技能知识互补、相互协作沟通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力争将现代水利专业集群教学团队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4个专业集群教学团队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争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通过师德高尚、技术规范、功夫到家等“工匠精神”培育,充分发挥名师在团队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组织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开展实践能力练兵比武,引领“双师”队伍建设,争创4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成5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到2022年,全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达到100人;建立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传帮带”的作用,组建技术创新服务团队,为5个专业集群服务的行业及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将学校职业教育和产业研究中心建成省级高水平研究中心,二级学院承担职业教育和产业研究分中心职能,强化教研室研究职能,建立校、院、室三级职业教育研究体系,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研究能力;制定职业教育和产业研究方案,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教研员队伍。依托中韩、中印、中俄等中外合作项目,实施相关教师境内外英语、俄语授课能力提升培训,开发和使用外文教学资源等,实现中外双语授课,打造中英、中俄各1个双语授课教学团队。

7.实施“多维”重构计划,建立职教化、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培训计分体系,结合各类教师特点,开展有特色、有组织的培训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经费监管和效果考评,将教师在职培训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体系,逐步实现教师自我提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施具有“职教特色”和“双师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导向推进改革,把握师德为先、教学为要、实践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落实师德“一票否决”,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制定不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岗位管理和分类、分层管理相结合,多维度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测评,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并组织实施,依据实施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力求科学、完整、全面、精准地反映教师能力素质和工作表现,使考核评价成为激励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主办学,打造学校内部治理的“山水”模式

8.积极落实内设机构自主权,创新两级管理运行机制。积极落实由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自主权,创新内设机构设置,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创新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管理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建立系统集成、统筹推进的运行模式,突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转“管”为“服”,建立与新时代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共设立5大部门,即教学教师部(含教务处、招生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职业教育和产业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图书馆)、思政学工部(含学生工作处团委、就业处、思政部、体育部)、合作发展部(含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校友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党群工作部(含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检室、工会)、服务保障部(含院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总务处、安全保卫处)。教学部门实行以群建院,在5大专业集群上建立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与专业集群协调发展,共设立5个二级学院,即现代水利学院、现代建筑学院、高端装备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学院、数字商贸学院。消除原有部分专业交叉、重叠、分散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更加凸显二级学院办学职能,更加聚焦于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扩大二级学院人事管理、经费使用、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能动性。按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率先在高端装备学院、数字商贸学院开展改革试点。

9.积极落实招聘自主权,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积极落实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在相应人事考试官方网站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自主招聘各类人才等各项招聘自主权,依托专业集群招聘各类优秀人才。实施教师“山水尖峰”人才引进工程,领军人才、专业(群)带头人、优秀博士、业界优秀专业人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五种类型人才实行直接考察的灵活引进政策,对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根据业绩成果和水平,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薪酬待遇形式;从2021年起,新进专业专任教师一般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实施兼职教师“人才共享”工程,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依托合作企业、产业学院和混合所有制学院,共享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柔性聘用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湛专业技能或掌握绝技绝艺的技术专家、大师。

10.积极落实职称自主权,优化评聘综合效能。深化全员岗位聘任制改革,统筹建设好教学、管理、服务队伍,优化岗位设置,实现人岗匹配;深化教师职称聘任制改革,突出“三强化一双向”,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称评审制度,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强化能力水平评价相关性,实行“干什么、评什么”,破除“五唯”,坚持长周期、多维度与过程性评价,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及影响力。强化业绩贡献评价导向性,重点评价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实绩,对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或做出巨大贡献的特殊人才,可免除职称评价基本条件限制,单独评定、特设岗位聘任;对专业技术能力过硬、成果业绩显著、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破格越级直聘;对党务和思政人员开辟“双线晋升”通道,实行单设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现聘在管理岗位人员,实行评聘分开、转岗转聘。强化管理考核时效性,明确岗位职责、过程考核、聘期管理,将职称聘任和考核评价相结合,打破职称终身制,建立职称“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教师“校企双向”聘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在学校20%编制员额内专门设置流动岗位,通过柔性聘用、项目式聘用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来校任职,制订流动岗位的职责范围,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短聘和长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流转退出机制;制定专任教师企业兼职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技术攻关、岗位实践等短中期的企业实践项目提升技术技能,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

11.积极落实绩效工资自主权,激发教职员工整体活力。以达到日照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5倍的最高标准,持续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奖励性绩效工资达到绩效工资总量的70%。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提取50%以上作为绩效工资总量之外专门用于教师劳动报酬。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让费,全额向教师发放。采用多种灵活方式,探索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专业教师可在学校确定的实践锻炼合作企业兼职取酬。教师开展职业培训可将培训课时量和培训成效等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内部分配时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成果导向,以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分结合、重心下移、分类评价、重点激励为基本原则,建立综合督导、分类考核、多元分配三位一体激励约束新机制,面向学党政各项工作实现全覆盖、不交叉、不漏项的闭环运行,体现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树立优教优酬、多劳多得、按贡献分配、会动手者优先的改革导向,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职教类型特色的绩效管理“山水”模式

(四)立足水利,做强水利大职教共同体

12.建设“四梁八柱”水利大职教共同体,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新范式。充分发挥行业院校办学优势,依托山东省现代水利职教集团,不断扩大成员规模和覆盖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促进水利行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加强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四梁八柱”水利大职教共同体。即以健全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基础,重点在共同体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校企协同育人、资源共建共享、智库建设、水利大职教云平台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流域集群产教示范区建设、股份制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建设等八个方面,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利大职教共同体。不断加强共同体机制体制和内涵建设,健全完善共同体成员之间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快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程,充分发挥水利大职教共同体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共同体内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实现共同体成员深度合作、紧密运行和协同发展,将水利大职教共同体打造成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山东省水利与测绘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作用,配合做好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改组为行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深化鲁渝水利职教协同发展,落实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与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东西协作框架协议。落实国家援藏政策措施,主动承担支援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教育结对帮扶项目

13.建设两个联盟,打造水利人才培养新摇篮。在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指导下,成立全国水利高校产业学院联盟全国水利职业院校创客教育联盟,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全国水利高校产业学院联盟,深化落实“三对接一融通”教育模式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合作办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培养“无缝衔接”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全国水利职业院校创客教育联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办全国水利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深化“赛课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水利工程专业打造成“双高计划”建设专业,争取在校内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院校、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建设股份制本科层次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大学。

14.建设两个智库,打造智慧水利人才聚集新高地。落实科教融合发展战略,建设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智慧水利研究院两个共同体智库,为水利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和机构联合,合作建设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建成山东省黄河综合研究智库,打造黄河下游生态保护研究高地,深入研究黄河下游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方案、标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推进黄河下游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每年主办一届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实施黄河下游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重大咨询项目。以学校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水利企事业单位成立智慧水利研究院,围绕智慧水利科学理论体系及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专业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相关优势资源,以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提升水利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智慧水利科技创新研究与技术服务,加快推动水利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培养大批适应智慧水利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5.建设两个平台,打造校企共融互通新载体。有效整合共同体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重点打造水利大职教云平台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两个载体,积极开展共建共享工作,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团队,形成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互聘共用机制。建设水利大职教云平台,进一步提升共同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集团化办学管理与服务系统,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招生、教学、就业、用工、管理及师资、图书、技术等实时互通,为共同体成员单位提供教育教学和企业相关信息服务。共建就业网络系统,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依托共同体内企业共建就业基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共同体内协调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提升共同体促进就业的能力。以国家级水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紧紧围绕山东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共同体内校、企、研等各类型成员优势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在促进水利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产学研用协同作用提升创业孵化、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强化共同体水利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16.建设流域集群产教示范区,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行企校共建淮河流域集群产教示范区,对接水利行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岗位群,进一步优化水利职业教育链专业群,构建企业集群、技术集群、教育集群、工程集群、服务集群“五位一体”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流域集群内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完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示范项目,建设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形成产学研训创一体的产教示范区。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服务对象,以淮河流域为虚拟园区,引企入校,引校入企,进一步密切各相关水利企业间的关系,形成企业集群;依托国家级水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协同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技术集群;依托流域内驻地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分工协作,贯通培养技工、技师、职业教育本专科生、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构建流域“技能-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形成教育集群;依托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联合集团内的水利企事业单位,按“厂中校”理念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淮河流域教学实训基地群”,形成全覆盖的水利工程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工程集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园区”协同发展云平台,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技术研发效能,形成服务集群。

(五)对接地方,做大“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

17.建立“双元四维”创新创业策源地,打造区域共享性训创一体示范园。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融入日照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助力科教改革攻坚行动,形成校地深度合作、“城市+大学”共同体融合发展机制。统筹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优质资源,建立中国(日照)创客大本营基地、创新创业文化(数字)展馆、MIF(迈赋)创客研究智库和校际创客教育联盟,打造区域共享性训创一体示范园,形成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创客和社会创客在园内创新创业的新局面,实现“人人是创客、人人是赢者、人人能出彩”的发展愿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8.建立中国(日照)创客大本营基地,打造日照中央活力区新地标。全面融入日照市“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校地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日照)创客大本营基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空间和平台。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科创园规划为基础,政府主导、学校牵头、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规划面积40000平方米创客大本营基地,秉承现代化、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原则,将营地建设成为集公共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多功能的创客基地;以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楼(融创汇)为基础,按照“实训+创客空间”的理念,分专业大类建设现代水利、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等训创一体的多功能创客空间,建成区域性的专创融合型创新创业共享中心。以创客大本营基地为依托,积极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形成创新创业孵化聚集区,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9.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数字)展馆,打造国际化创客文化传播会客厅。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研究,充分挖掘和收集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文化精髓和印记,校地共建创新创业文化(数字)展馆。按照虚实结合的理念,建设5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文化(数字)展馆,通过实物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中华民族5000年的创新创业历史和文化形象系统地进行呈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将展馆建设成为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打造特色化的研学培训教育品牌项目,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展创新创业文化体验式研学和体验式培训,使创新创业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创新创业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实现数以万计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客在日照创业就业,使青年大学生创客和社会创客成为日照市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20.建立两个创客教育研究院,打造MIF(迈赋)创客研究新智库。牵头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创客教育研究院,提升中马国际创客教育研究院功能,将两个研究院常设机构设在中国(日照)创客大本营,打造中外职业院校创客教育研究的MIF(Maker’s Intelligence Fusion创客智慧融合体,音译为迈赋)智库,形成创客教育研究的智慧融合体。依托MIF智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研究,制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开发创新创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认证工作;积极开展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内涵指标研究,形成排行榜指标体系,按年度发布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排行榜;积极开展创客教育课题研究,编制印发创客教育论文集;积极推进专创融合,校企联合开发创新创业通识教材和专创融合教材;充分发挥中马国际创客教育研究院示范作用,积极争取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

21.建立三个创客教育校际联盟,打造创客教育交流互鉴大平台。牵头建立全国职业高校创客教育联盟、全国水利职业院校创客教育联盟、山东省职业院校创客教育联盟,打造多维的校际创客教育交流平台,举办国际创客教育论坛、创客教育峰会、创客嘉年华、创客路演大会、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实现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行动力、创造活跃力、创业意志力和就业竞争力,形成品牌示范效应,将中国(日照)创客大本营基地打造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创客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

(六)服务产业,做优高水平专业集群

22.基于外部需求,打造专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全方位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重点从招生、就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构建专业集群联动预警体系,把招生报到率、对口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办学条件等关键指标作为专业集群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因素,不断完善专业集群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重构专业集群,搭建通用共享的专业集群基础平台,灵活调整专业成和专业方向,主动拓展相近或新兴专业,通过原有专业的衍生开发、滚动发展,在专业集群主体面向保持稳定的同时,增强其外部适应性,使专业集群保持旺盛活力。积极发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优化专业集群动态评价机制,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基础,将内部质量保证与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动态化,持续推进专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新增先进专业7个,淘汰落后专业5个,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等各大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水利、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五大专业集群,构建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动态调整的专业集群建设新格局,形成核心专业“乔木”参天、骨干专业“灌木”茁壮、一般专业“草木”葱郁的生机勃发的专业集群“热带雨林”。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创建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突出院校。在专业集群建设中,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强化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新增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2个省级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项目。到2021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并保持稳定

23.服务水利行业,打造国家级高水平现代水利专业集群。现代水利专业集群是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品牌和核心专业群,获得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等荣誉称号,专业集群的核心专业——水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专本贯通试点专业、全国水利职业教育A级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群内其它专业分别为全国水利优质专业、全国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符合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各项条件。学校将立足实际,创新现代水利专业集群建设路径,准确分析、科学研判水利行业发展趋势,聚焦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建设“设、建、管、用”各关键节点,进一步明晰专业群与岗位群的映射关系,精准对接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管护以及水资源配置、使用和监管等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各岗位集群,科学开展专业集群的结构重构,使专业集群内的各专业由简单的“物理组合”升华为更高层次的“化学融合”。专业集群将以服务现代水利、智慧水利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水利领域重大工程、现代高效农业、水安全保障和水利生态建设为人才培养载体,构建“行地企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模式,着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资源体系、教材与教法、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九大重点建设计划,建成校企紧密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区域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群,成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24.主动融入地方,打造与区域产业结构精准对接的专业集群。围绕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融入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重点,聚焦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4个专业集群,创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现代建筑专业集群重点聚焦胶东半岛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专业集群以山东省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校企共同培养设计、生产、施工、管理、检测、装饰和造价等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端装备专业集群主要对接高端装备产业中的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和动力机械等重点发展领域,专业集群以山东省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和深化国际合作,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度深、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省内一流品牌专业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主要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发展领域,专业集群以通信技术专业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国内领先的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实训基地、服务产业高端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成为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聚集区;数字商贸专业集群主要对准现代金融产业中的现代金融和精品旅游产业中的精品旅游项目两大重点发展领域,专业集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全面助力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转型优化升级,构建“三方合力、六面发展、九措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办学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高水平专业群。

(七)校企合作,提升产教融合层次和质量

25.行地企校所联动,构建“一圈两翼、四同六融”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在山东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依托水利大职教共同体和“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一圈两翼,四同六融”的多元融合育人机制。“一圈”指行业、地方、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组成的“行业互联、地方(区域)共享,五方协同”的职业教育产教大联盟生态圈。“两翼”是指水利大职教共同体和“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水利大职教共同体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从顶层设计上整合调动水利行业多维资源,将校内外的财力、人力、物力等转化为教学运行的资源,真正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全要素融合、全过程协同;“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由地方政府牵头,市校共建创客大本营总部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文化传播、项目孵化、创客教育研究、技术技能创新和专创融合。“四同”是指校企“协同共建”“协同育人”“协同服务”和“协同发展”;“六融”指在行业、地方政府统筹指导下以职业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在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六个方面互动合作,实现全过程、全要素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层面,由山东省水利厅、日照市政府牵头,联合行业企业、驻地单位成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合作发展委员会,负责行业、地方、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组成的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学校内部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现代水利、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五大专业集群二级学院引企入校,吸纳社会资源,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社会力量办学投入实现逐年增长,到2022年达到1400万元;分别成立大禹学院、北控水务学院、智筑侠智慧建筑学院、慧科大数据学院、中兴通讯学院、韦加无人机应用学院、新道数字商贸学院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具体实施各专业领域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共融发展、互利共赢的多元办学新格局。

26.多元共建实训基地,打造产训一体新平台。完善实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制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实训基地、无人机应用技术中心、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基地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生产服务功能和综合效能,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建成山东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联合中国电建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力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术研发服务和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于一体的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训基地2个。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与世界500强企业捷普电子(威海)有限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水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等行业骨干企业共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真实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融合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助推10家深度合作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力度,提升校内实训基地规模和水平,到2022年,校内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15个,校内实训基地工位数达到13500个,实训设备仪器总值达到2.8亿元,生均实训设备仪器值达到1.9万元。

27.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课证融通,促进学生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积极对接融入山东省学分银行,修订完善学校学分制管理办法,开发基于学分制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培训、创新创业、素质培育、学生活动等体现职业教育改革的要素纳入系统管理,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课程之间的认定和转换,统筹安排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同步评价;系统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机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业立体化育人体系,实施“1+X”课证融通育训方案,实现“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全覆盖;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制定,联合行业和龙头企业开发1-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学校“三教”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8.研发推广一体化,打造全方位社会服务新体系。以现代水利、现代建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五大专业集群建设为基础,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引领行业改革,依托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支撑产业发展,依托市校级推广中心助推企业升级,构建“五横三纵”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专家领衔的科研服务团队的作用,实施“十百千”社会服务工程,即打造50个高水平服务团队,承担300项技术研发攻关,落地1000个推广服务项目,在服务现代水利、高端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需求,面向企业生产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意设计等共性服务需求,探索“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衔接、团队与企业对接”的技术服务路径,实现全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助力企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到2022年,开展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收益达到5000万元,形成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的“集聚地”。

(八)多措并举,提升社会培训的规模和效能

29.面向水利行业,建设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依托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发水利行业精品培训课程,丰富学习资源,逐步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互联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河湖治理、城乡饮水安全、水旱灾害防治、水利智能化、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提升水利人才服务现代水利发展的能力。积极对接水利行业干部职工业务提升和继续教育的需要,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实现我省水利职工继续教育和在线学习全方位覆盖,不断提升山东省水利行业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促进我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水利行业培训规模平均每年达到10000人次,培训收入1000万元。

30.面向中小企业,实施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立足学校专业实际,面向中小企业大力开展智慧水利、智能建筑、测绘交通、机械电气、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数字商贸等领域的新技术技能培训。围绕国家政策、重点行业领域、区域产业集群等打造30个典型培训项目,联合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组建职工培训集团,建设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资源库,共同开展补贴性培训、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服务企业人员的各类培训规模平均每年达到10000人次,培训收入1000万元。

31.面向重点人群,实施就业创业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提升培训项目设计开发能力,积极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引导参训人员增强市场就业意识,对自谋职业和具有创业意向的参训人员开展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主动对接日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面向长期失业青年、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发周期短、需求大、易就业的培训项目大力开展电商、快递、手工等领域初级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再就业各类创业就业培训规模平均每年达到2000人次,培训收入200万元

32.面向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创客教育的乡村样本。依托中华职业教育社新型农民创客研究基地,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创客育训并举模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创客特点,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实施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农村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新型农民创客教学培训模式,形成精准对接新时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显著提升新型农民创新行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农民创客教育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创客培训基地,以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等为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创客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结合实际采取“送教上门”“技术结对”等形式创新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方式,不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创客培训规模,培养造就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敢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创客培训规模平均每年达到2000人次,培训收入200万元。提高培育效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值赋能,将学校建成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

(九)数字赋能,提升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33.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校园”建设,升级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校内“万兆骨干,千兆桌面,光纤入室,无线高速全覆盖”,推动学校管理和服务方式变革,不断提高网络教学覆盖率、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覆盖率,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应用教师全覆盖、学习应用学生全覆盖、管理应用员工全覆盖,助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智能化、智慧化,实现一体化教学管理、一站式线上服务,形成“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积极申报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建成山东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

34.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管理服务效能提升。完善学校数据标准和监控体系,确保数据质量度量标准,实现校园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流通,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对校园网进行全面升级,整合原有功能模块,统一身份认证,支持多形式终端登录,以满足不同业务系统板块、功能服务板块的内容填充,最大程度减少师生重复填报各类信息,实现学校管理服务所需业务流程电子化审批和监控;深入推进各部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加强部门流程协同运转,建成一站式智能校园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使学生办事更加便捷,教师办公更加高效。以规范管理职能、理顺工作流程为关键,以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挥大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功能,开展学生学情分析和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助力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实时反映学校综合运行情况,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5.建设数字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对融智汇实训楼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楼宇管理智能化水平,结合实验实训硬件升级,融入数字化内容改造实验实训流程,实现管理智能化、教学信息化、实训实景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打造教学新生态和网络学习新范式。借助“5G+物联网”打造现代化协同智慧教室、智能云教室等基础设施,探索实践全国领先的高标准、超高清智慧教室,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法深度融合,依托云计算、高速网络、5G、物联网等技术,积极推广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云教学,通过蓝墨云班课等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在线远程互动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创新“智能+课堂”教学手段,通过数字化改造课程,实现虚拟现实技术进课堂、远程互动连车间,满足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6.构建线上+线下教学空间,促进网络资源优化。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满足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积极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鼓励教师开展在线协同备课、网上授课等相关工作。遵循“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思路,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虚拟工厂等网络资源,不断优化各专业集群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集群内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对所有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植入云、物、大、智、移技术,全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丰富优质数字资源,着力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教育大数据平台,使各专业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比例达50%以上,实现全课程数字化。不断提升数字资源建设水平,新建1-2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6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

(十)开放发展,提升国际贡献度和影响力

37.服务国家倡议,建立海外“鲁班工坊”。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企业及我国“走出去”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与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建设2所具有技能训练、员工培训、产品加工、技艺展示、文化传播等综合性功能的“鲁班工坊”。设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海外分院,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培养“本土”人才,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设备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水平国际化办学。开展4个海外高端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培养学历及非学历外籍人员200人次。

38.深化交流合作,建立中国-中亚职业教育联盟。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集聚中国—中亚职业院校教育资源,联合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100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机构、大中型企业,牵头组建中国—中亚高职院校国际教育联盟。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发展,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联盟成员共同发展,打造中亚职业教育品牌,推动职业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助力提升我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联盟在教育部和中俄人文合作发展中心支持下,开展人才需求发展调研、职业培训,提供行业技术服务;联合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拓展学术文化沟通、人才交流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推广优秀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动联盟会员间产、学、研、用交流合作。

39.集聚优质资源,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智库。依托我校中英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按照“立足新时代、引领新常态、推动新发展”的思路,联合英国、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起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智库。智库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融合,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文化互访、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作为开放性、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平台,通过共商职教发展方略、共建合作交流机制、共享职教科研成果,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特色和优势,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等关键领域,建立信息与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智库研究能力,创新智库科研体制机制,规划大型科研活动,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核心人才库,开展前沿战略性研究,定期举办中国水利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与智力支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40.对接国际标准,建立山水国际职业教育品牌。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发挥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改进质量效益,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巩固拓展学校中俄合作办学传统优势,充分利用中俄科技合作年的契机,深化与俄方国际交流合作,对接国际标准,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中俄合作高水平教学资源库,加大与俄方合作院校的合作力度,中俄合作办学规模稳定在300人以上,确保学生派出及学生毕业归国文凭认证双100%,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落实鲁德职教“百千万”合作交流计划,促进与德国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在现有“电子商务”等留学生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历生”和“语言生”留学生教育,不断拓展招生生源地及招生专业的范围与规模,留学生培育规模达到每年100人以上。与国内本科高校合作,实施 “专本贯通”,提高留学生学历层次。开展跨国校企合作,为留学生在母国开辟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就业质量。与韩国、英国等国家高校密切合作,通过交换生、短期研修、交流学习等项目,积极为在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开辟渠道,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建立山水国际职业教育品牌,入围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五、工作机制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开启山水行动。成立省水利厅和学校两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领导小组和项目建设两级工作专班,领导小组负责会商解决“高地建设”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调度方案的落实情况,对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工作专班发挥枢纽作用,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事项,提前谋划项目任务,做到谋定而后动,扎实做好项目推进和实施工作,全面负责省水利厅各项支持举措的落实和项目建设任务的统筹协调。邀请知名专家、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负责人等为咨询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方案实施中的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2.建立学习研究机制,贡献“山水”智慧。成立山水未来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研究中心,加强学习研究,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深入学习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和“高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坚持将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机制、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保障机制等领域立项校级课题,积极争取省级课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跨领域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推出一批与“高地建设”相关的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产出一批原创性的先进理论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及实践成果,持续推进项目进行,保障项目实施。

3.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做好“山水”答卷。始终坚持成果导向,以项目为实施载体,通过项目带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案落地实施,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做到项目目标清晰,路径和时间节点明确,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限定完成时限,实施挂图作战,建立健全实施、评价、反馈、完善全流程项目管理机制;把所有项目的验收细化为具有高水平、高质量、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标志性成果使项目“落地”,以标志性成果对项目成效进行验证。

4.建立宣传带动机制,讲好“山水”故事。紧紧围绕“高地建设”方案的实施,推进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与“三微一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抖音公众号、智慧山水客户端)新兴媒体的融合,新建“高地计划”推进专题网站,构建“高地建设”融媒体信息发布平台,打造融媒体矩阵,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做好信息发布,及时、广泛宣传“高地建设”成果和典型案例,讲好“山水”高地建设故事,形成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5.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彰显“山水”力量。在项目进展中强化跟踪督导,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机制,制定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考评”,即每月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通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调度,逐个项目进行督查;年底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发布项目年度绩效评价报告。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干部、教师在“高地建设”中的考核结果与提拔晋升、职称评聘、绩效奖励等方面挂钩。将“高地建设”项目实施与学校优质校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一脉相承,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附件:1.山东省水利厅关于支持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发展

的几项措施

     2.山东省水利厅支持举措清单

     3.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

划(2020—2022年)

     4.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项目清单

     5.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事

—水利大职教共同体建设

     6.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事

—“城市+大学”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