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写下这些文字,饱含我对水校,对水院的无限深情,借以抒发自己的水院情怀。
我们学校始建于1958年。我家是两代水院人,我父亲就读于我们学校1975级。我常听父亲讲,当时他们上学时,学校只有两个专业,一个机专业,一个电专业,学生也比较少。老校区是在文化历史古城——曲阜。
1992年,我考入我们学校财会专业。依稀记得,在中考前,我们很多同学都不敢报考,因为是省级中专学校,录取分数线较高。多数同学报考志愿填写的都是一些县市级的中专学校。为激励我学习,在考试前,父亲专门带我去了曲阜,来到水校,参观校容校貌,并给我讲述当时他们上学时的经历和故事。当年中考,我们学校中专只有7个名额,经过刻苦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我考上了梦中的学府——山东省水利学校。当时的中专含金量非常高,国家包分配,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的身份了。
现在提起水院曲阜校区的校址——“校场路9号”,仍然觉得非常亲切。翻开记忆的相册,首先想到的是启功先生题写的“山东省水利学校”校名、包备五先生题写“图书馆”三个字,这些都是挥之不去的记忆。记忆中的101合堂教室,在我父亲上学时就已存在,讲台上雕刻的红五角星诉说着她的历史。虽然当时还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漂亮的板书,精彩的讲述,都是记忆深处的粒粒珍珠。当时上学时,学校的专业还比较少,以理工科为主,文科专业当时只有财会和水政两个。现在每每见到自己的老师,仍然是满含深情。水校,这里有我们认真学习的身影,见证着深厚的同学情谊,有着我们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教学楼正面,上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六个大字。从教学楼后门进入,一进门,上面有四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老师您好”。负责礼仪的值周同学,分别站在楼门口,迎接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们。教学楼后,有学生公寓楼只有两栋。男生一栋,女生一栋。操场旁边的核桃树,用水泥垒砌的乒乓球台,夏日排球场上挥洒的汗水,冬季黄色小楼上飘落的雪花,这些都是青春最美好的回忆。蘑菇亭,紫藤花,办公楼,我们曾经无数次在这里留影。水校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我们都有着浓厚的感情。这里有我们的青春。
现在想来,在水校成长的日子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教我《数学》的殷晋福老师,教我《英语》的李新民老师,教我《管理会计》的牟宗山老师,教我《会计原理》的霍晓利老师,教我《财务会计》的胡兴民老师……正是他们,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他们,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功底,让我受益一生。
在1994年,我校被评为“全国级重点中专”,记得当时,我们每个在校同学都发了一个搪瓷缸子。这个缸子我至今仍保存着,每每看到她,心中都感觉无比的激动,我为自己能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学府学习成长,感到骄傲。每次回家后,和初中的同学聊起就读的学校,自豪之情亦难以言表。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时光荏苒,三年学习的时光转眼而过。毕业后,大家奔赴祖国各地,我班42名同学基本都在水利战线从事会计工作。我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亲爱的母校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水院教师。
2004年,我们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主体由文化文化名城——曲阜搬迁到了新兴海滨城市——日照。在这里,学院取得了更快更大的发展。到今天,我院的招生人数和专业数目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院在校生已达1.3万余人,共开设专业50多个,涵盖水利、土建、制造、财经等13个专业大类,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优势的综合性院校。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
毕业10周年和20周年,我班两次组织了同学聚会,我都参加了。同学们带着全家,在校门口纷纷留影,兴致勃勃地参观母校新校区,每一个人都为母校这些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感到由衷的赞叹和自豪。
我在母校工作,至今已是第19个年头。今年恰逢学院60华诞。从水校到水院,从1958年到2018年。水院,见证了几代水利人才的成长。衷心祝愿我的母校,我们的学院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水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