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风、岁月如歌,闲暇静思,至2018年来到学院已经十四年了,2004年8月的烈日炙烤下手提肩扛来到这片土地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日。韶光流转,盛事如约,在这2018年的金秋时节里,也迎来了学院将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华诞。键盘轻敲,不禁思绪飞扬、几多感慨,有时光飞逝的无奈、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帐,所有这些都汇成了这段人生长河的朵朵涟漪,奔腾而去,留驻的只是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宁静,也许,这就是岁月的积淀吧。
孩提时,受杨家将、岳飞传和金庸大师的影响,曾梦想做一个侠客,仗剑行天下,让世间没有眼泪和悲伤,所以,打沙袋、练功一度成了学习之余主旋律。后来又想做一名警察,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认为做一名教师,教育一批批青年学子温良恭俭让好像才是造福大众、事半功倍的正途,于是选择了师范专业。于是在我23岁、一个人生绽放的季节里,来到了这座海滨城市——日照。那时候,学院主体从曲阜到日照搬迁还没有完全完成,楼宇建设正在扫尾中。学校内外的路都是没有的,南大门框架下也只是一个地基大坑,我们那一批四十余名新进教师就是在坑边上挤挤挨挨找个落脚平地拍摄了第一张合影。但大家都热情高涨,在一个激情的人生阶点上来到了一个冉冉升起的高职学府,大家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那一年,记忆深刻的就是搬、抬、扛各种从曲阜运过来的各种设备还有老教师们的家具,更有身为班主任一职工作的事无巨细,周学时达到了20学时,白天上课之余还要去自己班级查勤,晚上还要到教室巡视、到宿舍值班,本最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上课准备工作只能变成了见缝插针,感觉那时常常停滞了思考,也只有周六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那时周六上午上课,下午休息),自行车直接下坡滑行到学院东侧两公里处海滩上,凝视朵朵浪花、让思绪飞扬,想一想远方的“她”,仿佛才找回了自我。也顺便洗涤了一周的粉尘和心灵的疲惫,记得那一年,双手突然大面积的蜕皮。
住是我们四位教师一间学生宿舍,同时兼任学生宿舍值班员,吃当然是在学生食堂。四位青年教师,相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工作的切磋、生活的交流,甚是充分,也很是快乐。但休息是完全没有保证的,四位都是班主任,管理者200多个学生,请假的、申述的、汇报的络绎不绝,可谓门庭若市,下午常常是头昏脑涨的去上课,还要骑自行车上坡,遇到学生纠纷或事故,还需要去医院陪护和到派出所接受质询,那几年,可能是刚搬迁,生活设施不完善,周边不安定因素多,日常生活不方便的缘故,学生事故和纠纷迭发,班主任必须靠上。也就是在那时候,学会了在医院陪护病人、在派出所接受质询甚至“教导”。一年后,我们四个中的三个把领导的敦敦教导和嘱托转交给了一人,离开了那间兼任值班室的学生宿舍。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确实不容易做到,在23岁花一样的年龄里,请理解我们追求诗和浪漫的情怀,深受重托留下的张老师把单间改造成了功能俱全的套房,和对面楼的女教师眉来眼去、卿卿我我,如今早已成了幸福的一家。
工作第二年开始,我先后在信合村和大洼村租房两年,那时学院正抓紧建设职工宿舍楼,也就是那时,我重新捡起了多年的最爱——篮球。每周末,一批青年教师相约在学院篮球场,在金色的夕阳下尽情挥洒汗水和激情,从沥青场地到塑胶草皮、从轻松灭学生队到轻松被学生灭,十四年的青春年华定格在了水院,形成了学院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23岁的青涩小伙早已成为中年“油腻大叔”。膝盖、腰椎已难以适应高强度篮球身体对抗,少部分人改了“行”,董老师练了太极、赵老师改了游泳、我转了排球。排球时间基本固定在早六点到七点,不影响做饭和送孩子,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激情呐喊、加油助威响彻学院绿茵排球场,也不时引来学生组队过来切磋。董老师自己练太极的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老师和同学们跟随练习,现在已经形成师生太极协会,颇具规模,不时亮相在日照市的多个文化推广或比赛场合,形成了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孔老师主导下的学院冬泳协会更是活跃在日照市多个水上运动项目,其中龙舟比赛已经多次获奖,其它比较活跃的还有曹老师主导的气排球协会、陈老师主导的羽毛球协会、孔老师主导的乒乓球协会、孙老师主导下的自行车协会、辛老师主导的交谊舞协会、颜老师主导下的读书协会等,都搞的风生水起,形成了学院独特校园文化氛围,养育了一代代水院人。
从中专到高职、从文化圣地曲阜到海滨城市日照,六十载风雨兼程、砥砺耕耘,一代代水院人“团结吃苦,奉献创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几十万水院学子在这片沃土上发芽、成长。如今,他们已经遍布了祖国神州大地,为我国尤其山东省的水利、建造、计算机、财会、汽车等四十多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每年新生入学,不断上演的一家三代水院人齐聚学院的现象成了开学季的美丽佳话。
六十载桃李芬芳,薪火传承,继学院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等荣誉之后,近日,学院又被认定为水利部优质校建设单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成就的取得水院师生的拼搏进取、勇往直前的必然结果,是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投身水利职业教育与水利事业、大力提升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一枚枚硕果,也是一种激励。近年来,学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焦于内涵建设、促品牌发展上结晶沉淀。加速推进水利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成效,力求把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到人的素质提升,转识为智、化性为德,化技为艺、由技进道。从“同质竞争”转向“特色经营”,从外延办学转向内涵强校,为学院的品牌化发展踏出了时代强音,朝着行业领先、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迈出了坚实的脚步,犹如悬挂在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耀眼!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十四年青春、黄金年华,六十载春秋、深耕岁月,学院的步步发展与每一名师生都休戚相关。一代代水院人用青春岁月托起了这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用滚滚汗水荡起了“山东水利”这艘帆船。还记得刚入职时我月薪只有1009元,到如今有房有车、生活舒适便利,从单身一人到三口之家,成家立业的同时也参与和见证了学院的发展,青涩懵懂早已不在,淡然、淡定、勇敢、无畏、责任、担当也已成为学院工作历练给予自己的最好礼物。我明白了工作、家庭都需要尽责,踏实的工作是尽责家庭的后盾。深刻领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工作部署,踏实工作、幸福生活,以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言传身教身边的水院学子,以务实的行动践行传道、受业、解惑。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感恩学院的养育和岁月的馈赠。
新时期,学院深入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致力于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使职业教育在国家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添砖加瓦、勇担时代责任。学院六十华诞是契机、也是号角,新一代一万五千水院师生正奏响着时代的新乐章,谱写着新的蓝图。祝福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大学泱泱,山高水长;水院明天,再谱华章!让我们用最真挚情感来表达我们对您最真挚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