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秋十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书香翰墨,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与时俱进,水院秉持“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精神和传统,一路走来,虽历经风雨而矢志不渝。她就像一颗成长在沙漠里的大树,凭借着骨子里头那股韧劲,稳扎稳打,不断夯实自身的基础;她就像一只航行在海洋中的巨轮,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她承载着几代水院人的梦想、肩负着神圣的教育使命,一路上年弦歌不辍,走过了辉煌的历程。
水院诞生于建国初期的1958年。60年的办学历程,与共和国的命运相连,她在齐鲁大地上留下了辗转的足迹。从章丘到兖州,从曲阜到日照,一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而今,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伫立在黄海之滨的日光之城——日照,为齐鲁大地乃至全国许多省市输送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近年来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以及所展示出的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
著名学者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翻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对学校而言,文化是赖以生存的根基和依托,是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血脉。从数十年传承的“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水院精神到新时代学院领导者倡导的“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和“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水院文化的血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让时光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水利学院的前身——水利学校已经在文化古城曲阜驻足并扎根数十年之久。也许是受到“圣人圣地”光环的吸引,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学校的教育事业中。那时的水利学校校园虽小,但人们生活安定,气氛祥和,全然没有外界的喧嚣和浮躁。生活节奏是缓慢的,生活方式是简朴的。印象最深的是年轻教师结婚的场面,二层“小黑楼”上面二十多平方米的单身宿舍,两张单人床合二为一,墙上挂上几幅字画,门口贴上红双喜字和对联,温馨的婚房就算装扮完工,单身汉们就此走入令人神往的二人世界。
那时的水利学校长年沿袭着一种不成文的督导制度:每当有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总会有一些有经验的老领导和老教师有组织地或自发地深入课堂听课,给予点评、纠正,传授经验,使青年教师顺利成长。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得以代代传承。
那时,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往往是这样来打发业余时间的:来到孔林、孔庙等文化古迹,或驻足于城墙根,或漫步于护城河畔,感受着千年古柏散发出来的灵气,与圣人先贤进行灵与灵的沟通,在静寂中体悟大道,体察人生。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灵魂的洗礼。这种由思想空灵而带来的心灵充实,谁说不是一种快乐呢?
在曲阜办学的过程中,水利学校汲取地理、人文之灵韵,教育理念、学校精神和校园风俗难免受到当地儒家文化的影响,凝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也造就了那个年代师生员工特有的精神风貌。
水校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与儒家“大同”、“天下为公”思想相契合。水校精神的团结互助与儒家的“和合”理念、”家族“观念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学校的各种集会、庆典、“迎评”、“创优”活动得到充分体现,也体现在日常红白喜事的“礼尚往来”活动中。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习俗的传承,才使得水校人保持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使得学校保持着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的师德规范、校规校纪也因为有着“仁义礼智信”文化力量的助力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可以说,水校的教师在无形中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水校的学生也因此成为水校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且看那些功成名就的毕业生,哪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轨迹中不是带着水校文化的烙印?!
时间跨入21世纪,历史的车轮把水校带到一个新起点、新高度——水校升为高职院校。这是几代水校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数十年办学成就的印证。
也许是水院命中与海有缘,她来到了海滨城市日照。此前此后的历程再次证明了水院人和水院精神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困难,水院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投身于新校园的建设中。教职员工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一千亩荒地上开疆拓土,披荆斩棘,只过了一两年,这里就呈现出红砖碧瓦、绿树蓝天、高楼林立、人气旺盛的景象。
大潮涌动,抒发着水院人不变的情怀,它似乎是时代的召唤,鼓舞着开拓者的信心和勇气;潮起潮落,象征着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它催促着开拓者奋进的步伐。
学院以海的气魄与胸怀,广招天下英才,与行业、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专业和学生逐年增多,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学生就业渠道更加畅通,教师和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各种比赛中硕果累累,学院办学水平及所取得的荣誉备受关注。
迁入日照后不久,学院领导顺应时势提出了“水文化”战略,大作“水文化”这篇文章:营造“南北书轴、东西水轴”的建筑格局,提出“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和“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另外还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水文化》,将水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善良、勇敢、无私、智慧等等融入素质教育之中。“水文化”战略的实施,丰富了水院文化的精神内核,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它既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继承,又是一次因时因地的创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60年的历经沧桑,60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水院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造就了水院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儒士风骨+水的品性+海的神韵。如今,沐浴在阳光和海风中的新一代水院人,奋斗的激情更加饱满,创新的活力更加旺盛。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的提出,给水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水院人增强了信心和动力。水院人将秉承“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精神和“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践行“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激流勇进,再创辉煌,续写新篇章。
经济管理系杨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