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单位调整,需要到外地工作,再一次离开家的时候,那种感觉不由让我想起第一次离家,到山东省水利学校上学时的情景。
那时候虽然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实践生,但还是年龄尚小,长那么大从没有离开过父母,生活自理能力都很欠缺。到水校报到后,站在宿舍门前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眼泪簌簌的往下流。如今到了一个新的陌生的城市也还是念着母亲,一个恋家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离不开母亲。就像我们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我们的母校一样。
此时,车上收音机响起今年央视春晚王菲、那英演唱的歌曲《岁月》,我不由得想起这对不老童颜二十年前演唱的歌曲《相约一九九八》,这首歌在母校四十周年的校庆上晚会上由98级小师妹演唱过,当时我们还是在校生,那时那景就像昨天一样。转眼二十年过去,我们迎来了建校六十周年,母校又走过了20年辉煌发展的岁月。
毕业以后,经常外出回来路过母校所在的城市,虽然离家还有四五百里地,但远远的看到高速路上树立的路标牌,仿佛就快到家了,感觉离家不远了。多次不由得从高速路下来,到母校看一看,因为这里留下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在这里形成,水利专业知识也是这里的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
母校所在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也宽了,楼也高了,过去满大街都是倒骑驴人力三轮,叫上一辆就把你送学校去,多年以后去过很多城市没有见过这种人力三轮,它也是这个城市独有的特色。半壁街西侧的拉面馆,还是那古香古色的招牌。当初,实践生有小部分生活补助,吃了一周学校食堂的大锅菜,周末到拉面馆改善一下生活,要份大碗牛肉面很是惬意,老板还是那个老板,汶上人,一直经营着,他对我们几个同学很是熟悉,至今还能记着。到了北城墙,那时的地上都是画得圈圈点点,测量时留下的标注点,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我们班级虽然不是水工专业,但是在全校的测量大比武中还是拿到了名次,对中整平很是熟练,以至于现在还能识读工程图、会使用经纬仪,同事很是惊讶怎么会这个,我会自豪地说“我们水校毕业的都会这个”。学校门前的白糊粥,撒上的咸黄豆,切点羊肉沫,再称几根油条,那是多少同学都念念不忘的味道啊!毕业后专程去了几次,直到2004年学校搬迁新校区,再也没有尝过。
那时候,学校大门的保安很客气,表明来意后就礼貌的让进去,说是校领导专门有交待,只要是水校的校友回来热烈欢迎。走在校园内,水政961教室当时就在图书楼的二楼西侧,961这数字,仿佛是个深深的印记,刻在我们班66个人的心里,她承载了我们最美好的三年,人生中最美丽的三年,我最珍惜的三年。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学习紧张,但是每天都是快乐的。顺着教室的窗户望去,还能感受到当时学习的氛围,我们的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老师在讲台上的授课也是充满激情和自信,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的听讲,偶尔有不认真的“罚他面壁思过”,现在想起来自己还能笑出声。图书楼前孔子像的位置,97年香港回归时放着倒计时牌,我们一直守候着,零点前一起齐声喊着十秒倒计时。我们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共同见证了历史的那一刻,很多年后才体会到那与众不同的青春。食堂里,下课后以百秒冲刺的速度跑去,早到的,师傅能给多舀一勺儿肉,重返20岁,一天还能吃他9个馒头。篮球场上,更是酣畅淋漓的挥洒着青春。
每当有同学回到母校,都会在同学微信群里共享照片,一起看看学校的变化,一块联想那段难忘的记忆和最真的回忆,一同聊聊在校时的往事。在水利局工作的时候,水校毕业的同事,对母校也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怀,很多人在自选车牌的时候,也喜欢使用0537几个数字随机编排,提起学校的变化,也都非常关注。
桃李春秋一甲子。60年来,母校培养出了大量专业人才,我们这一届学生都进入不惑之年,在水利战线上也多数都是中坚力量。是母校“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一直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陪我们前行。
入学时在乡镇灌区待业,为了能改变身份,努力考取了水校。入学后更是加倍努力,在老师的培养下,毕业时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顺利的进入水利局工作。紧接着7月中旬进入沭河培堤工地,工地的第一天,同事也是我们水校的校友给上了生动的一课,水利人就应该练就出“鹰眼、兔子腿、橡皮肚子、蛤蟆嘴”。现在仔细品味就是要有专业知识能看得准,跑得快,肯奉献,能吃苦。毕业后,就职于多个单位,都能够团结同志,摆正位置,干好本职工作。在扶贫办,扶贫攻坚初期,更是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连续五个月无节假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并且创新出许多先进经验和典型。这都是校风在陪伴着,这八个字可以说受益终生。
不论是以前在校的学习时光,还是现在的美好岁月,不论我是平平凡凡,还是事业有成,母校永远在我们心中。这里,有属于我们的回忆。也许水校的样子变了,但我们的美好回忆不变。
个人简介
杜聪博,男,山东省郯城县扶贫办,任副主任,目前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农委挂职。在校时就读水政水资源专业961班,任班长、学生会主席,1999年7月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