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实训探索 正文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

作者:时间:2013-03-01点击数:

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 2011年11月,教育部向社会发布信息,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在高职学校办学竞争激烈的今天,专业如何与产业对接?专业如何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命低效?专业如何具备行业气质?这些都值得办学者深思。
1.学校学术地位不是靠乞讨得来,要靠专业赢得学校地位
毋庸置疑,专业是高职学校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一所学校只要能建出一两个特别不同凡响的专业,就能在未来有立足之地。
其实,对于一所高职学校来说,社会可能记不住学校的名字,但是如果有一两个专业成为拳头专业,那么学生和家长一定会记住,政府会记住,产业界也会记住。正像如果问到矿泉水、空调、冰箱等平时身边最常见的东西,一般人脱口而出的品牌理论上不会超过5个,而一个好专业产生的效应也会如此。
[观点链接]:并不是所有大学都需要包罗一切领域的知识;确切地说,有些大学可能更集中于最的以及他们做的最好的方面……,总的来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
?摘自:克拉克?克尔(伯克利加州大学前校长),《大学之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学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跟行业顶级人物称兄道弟,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个人关系、不是靠饭局,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那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专业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落地的载体。无论何时何地,高职学校学术地位都不是靠乞讨得来的,要靠与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相互支撑,而这种跟行业“称兄道弟”的能力肯定会为学校赢得学术地位。一所好的高职学校,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学校的地位;一个好的高职学校的校长,也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校长的地位。
[观点链接]: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专业实践和服务通常也是人们所预期的学生和教师活动中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专业学院和实践联系紧密,这些学校会更快的反应社会的变化。
?摘自: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21世纪的大学》
2、不要有意无意把专业变死,专业是活的,是有历史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高等职业学校一直在谈论、研究、探寻专业的设置,并强调专业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但似乎这些看似简单、明了,其最根本的问题总弄不太明白、说不太清楚。学校设置一个专业,首先应该明确开设的理由(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办学定位)、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培养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未来的愿景(规划目标)。如果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个教师的“饭碗”,那么这个专业从一上马的时候就错了。
[观点链接]:要把课程建立在学生需要学什么而非教师想要教什么的基础之上。
?摘自: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21世纪的大学》
每一个专业从其开设之日起,都应该有成长历程,专业是活的,不要有意无意地把专业变成死的。有些学校,初建时把专业设计好了,培养方案、教学内容10年都不动;又比如“十二五”末跟“十一五”比较,专业情况没什么变化,那么基本可以认定这个专业是死的。这足以值得我们忧虑,为什么?因为高职专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要跟随、服务,甚至个别专业要引领其所对接产业的发展,产业在变化、在提升,高职专业有什么理由不变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重组调整变化很大。而一些高职学校的专业却一成不变,令人费解。产业都一个劲的变,学校的专业怎么能岿然不动呢?专业名称可以不变,但里面的内容、架构应该要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在介绍自己某个专业的时候不讲演变历史,但其实专业在做自我介绍时,如果能自然关注到其发展历程,本身就体现了该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思维。专业是活的,也像孩子一样会成长、成熟,需要记录成长轨迹。当然,这并不是说专业一定要大起大落,发展也应有章法、有逻辑,循序渐进,随着产业发展而变化,并呈现出内在的规律。
[观点链接]:和其他社会机构一样,大学不仅仅要适应未来的变革,还要有能力享受、刺激和把握变革。变革与更新的能力无论对于我们个人还是对大学而言都越来越重要。当发现新知识的进程不断加速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支持并把握变革的能力将成为我们最主要的能力之一。
?摘自: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21世纪的大学》
3、专业带头人应该具有行业气质,课程是专业的细胞
如果问高职学校,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学生。而我的观点是: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生应该是学校的用户。产品,是你要塑造他,你要通过他实现为用户提供服务,你主动,他被动,而且往往被工具化和标准化;用户,是你的服务对象,是“上帝”,是需求提出方,他主动,你被动,而且往往成为一个实体机构兴衰的重要甚至主要助推力量。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人在谈以学生为本,而实际往往差距很大。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可以组成不同的模块,模块应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模块之间、模块中的课程及教学环节之间要有必要的内在逻辑。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如同要能串珍珠为项链。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往年在评选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申报课程不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及这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只是一味关注把单门课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但往往最后会发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因为从体系的角度考虑它已经陈旧了,只剩下教学技巧还有些许价值。
观察一所高职学校的一个专业,当你能够真正感受到其有很深的行业企业融入度时,往往会发现其专业带头人身上散发着典型的行业气质,举手投足间充溢着对行业的责任和热忱。学生进入这样的专业,一年级时挖掘出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比如2011年新生入学时,将迎新会改为欢迎2013届校友会。对于已招生5年、每年招200人的高职3年制专业,专业带头人介绍说,他们的“同道”是1000人,有400人已经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600人正在一起相互切磋,专业、学校会是他们一生的平台。
通讯地址:日照市学苑路677号 邮政编码:276826 电话:0633-7983973 E-mail:slxysxzx@163.com
COPYRIGHT 2013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2243号